轉載自@e線圖情
——語出e線圖情專訪《吳建中:從創客空間到第三代圖書館》
人物介紹:吳建中,研究館員。中國澳門大學圖書館館長。2002年1月-2016年9月任上海圖書館館長、上??萍记閳笱芯克L。
以下文字節選自e線圖情專訪《吳建中:從創客空間到第三代圖書館》:
劉錦山:吳館長,您好。很高興您又一次接受e線圖情的采訪。目前,圖書館正處于轉型發展時期,您根據多年來對圖書館發展歷史與實踐的觀察、研究和思考,提出了圖書館發展的“三階段論”,即“第一代圖書館”、“第二代圖書館”與“第三代圖書館”。按照您給的定義,“第一代圖書館”和“第二代圖書館”都是以書為基礎的,而“第三代圖書館”則是對前兩代圖書館的超越,是“以人為本”的圖書館。請您具體向讀者朋友談談“第三代圖書館”的內涵及其對圖書館辦館實踐的影響。
吳建中:謝謝e線圖情和劉總。首先,我想講一下“第三代圖書館”是怎么提出來的?!暗谌鷪D書館”這個概念的提出還是有其偶然性的。當時上海圖書館要建一個新館,希望這個新館20年甚至30年不落后?,F在很多新館建了十年不到就滿載了,然后又要考慮建新館,這種思考方式是有問題的。因此,我們需要站在更高的基點上來思考新館的建設?!暗谌鷪D書館”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經過了大量調研,我們發現以前的圖書館基本上都是以書為主體的,所以我把它叫做第一代和第二代圖書館。那么怎么來劃分呢?簡單地說,第一代是以藏書為中心的圖書館,藏書與閱覽是分離的,國內我們叫藏書樓?!暗诙鷪D書館”突出開放,讓更多的書處于開架狀態,有人甚至提出圖書館95%的書都要開架?!暗诙鷪D書館”實際上是一個開放形態的圖書館。但是第一代和第二代都是以書為主體的圖書館,從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到今天只有兩千年左右的歷史,所以在整個歷史長河中,書的出現只是一瞬間?,F在將要取代它的是數字或者電子信息,當然今后還會有量子,甚至更高形式的信息載體??傮w來講,這些載體形態的出現為知識存儲提供了基礎。
印刷載體是以空間為基礎的存儲形態。知識存儲后被固化下來,存儲在書里的知識本身是不會流動的,只有通過書店或圖書館等讓書里的知識流通并激活起來。一本書出版之后,如果發現問題,只能在以后改版時再改過來。數字化的東西就不一樣了,它始終處于流動的狀態。用數字方式出版以后,注釋也好,跟帖也好,隨時可以進行,作者、讀者始終處在互動的狀態,出版物的生命也由此不斷延續。所以“第三代圖書館”應該是一個以信息交流為主體的圖書館,信息始終處在流動、互動的狀態。
“第三代圖書館”與前面兩代圖書館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以什么為主體。一個是以書為主體,一個是以知識為主體,后者不是排斥書,而是包含書。但是,書在信息資源或者知識資源中的比重其實越來越小,因為數字資源是幾何級數增長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圖書館仍然停留在傳統狀態下的話,那么圖書館管轄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少,可見如此下去我們的職業也能看到盡頭了。所以它逼著圖書館去思考,怎樣始終與社會發展同步。
有的人會說資源量太大了,怎么能管得了這么多東西呢?有人研究,現在每天生產的數據量是2.5艾字節,等于7000多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量。所有這些都要收藏么?其實并不是這么一回事。信息有有用的,也有沒用的。但是,現在很難說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沒用的。例如,A發布者公布的是人口信息,B發布者公布的是地理信息,那么C發布者就可以將它們組合成人口密度信息,數據和數據之間可以進行交換交流,通過交換交流產生新的價值。因此,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把資源排斥出去,而是把資源存儲起來,然后進行篩選。這就對圖書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圖書館從收藏信息、加工信息、流通信息到保存信息,原來都是以書為主體的;在以數據為基礎的價值鏈中,每一個節點都是能夠產生價值的。而在傳統圖書館,只有流通能夠產生價值。在數據管理的價值鏈中,每一個節點,每一個環節都能產生價值。數據之間、數據與物之間、數據與人之間都可以通過流動、互動產生價值。
圖書館應該與社會發展同步,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互聯網時代,已經進入了一個以數據為主體的時代。圖書館必須要與時俱進?!暗谌鷪D書館”的提出就是基于這樣一種考慮。我們再歸納一下,“第一代圖書館”以藏書為主體;“第二代圖書館”強調了開放,但依舊是以書為主體;“第三代圖書館”是以知識為主體,包含了圖書,包含了多媒體等各種各樣的載體,是以知識為主體的,目的是促進交流和分享。
轉載自@e線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