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四川文化
學者觀察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17期青年干部培訓班公共文化課題組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在互聯網技術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要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就必須充分重視互聯網技術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以“互聯網+”為契機和平臺,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
當前,互聯網特別是移動終端、大數據、云計算等的應用和普及,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造成了革命性的沖擊?;ヂ摼W已經成為融入人們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其對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傳播方式、表達方式的影響,在彼此交織中相互促進、不斷增強,已逐漸凝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對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而言,這一趨勢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對傳統公共文化服務構成了沖擊和挑戰?;ヂ摼W已成為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新的重要渠道,數字化、網絡化的文化產品服務內容更為多元、獲取更為便利,對傳統公共文化產品服務的需求度、接受度、參與度和滿意度造成了沖擊。有調研顯示,早在2014年,北京地區對互聯網視聽數字資源的需求已超過了傳統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平臺。通過對北京地區近3400名受訪者的問卷調查發現,手機已成為公眾接收數字視聽資源的第一終端,電視機居第二位,筆記本、上網本、超級本等居第三位,平板電腦、閱讀器等居第四位,移動終端的優勢已經十分明顯??梢?,互聯網已對傳統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效能構成了挑戰。如何應對挑戰,在競爭中實現自我價值,已成為傳統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不可回避的問題。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也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帶來了機遇。面對傳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城鄉區域差異、資源分散浪費、“最后一公里”制約、供給需求脫節、群眾知曉度參與度不高等問題和瓶頸,互聯網所具有的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等特征,也為公共文化拓展供給內容、創新供給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進而為傳統公共文化服務固有難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體系,就不能忽視互聯網這一“最大變量”,就必須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努力使其為我所用,在融合發展中使其轉變為“最大增量”。
從當前的實踐來看,借助“互聯網+”這一載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效益得到明顯提升,有力地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的進程。供給主體更為多元,社會企業個人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平臺更為寬廣、渠道更為順暢;供給內容更加豐富,線上線下相結合、科技文化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文化產品服務的數量,同時也增強了其影響力、傳播力和感染力;供給方式不斷創新,傳播網絡化、供給便利化、資源平臺化等新理念新方式,使公共文化服務的透明度、參與度、精準度、滿意度、覆蓋度明顯提高;供給管理日益完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為掌握群眾需求、產品效益評估、經驗總結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更為有效的工具。
但另一方面,在“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進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瓶頸。在思維理念方面,部分政府部門對互聯網理解仍停留于初級的工具階段,對互聯網帶來的沖擊和影響認識不足,尚未真正樹立互聯網思維。在內容生產方面,往往將“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簡單地等同于把線下產品移植到線上,從而無法在供需對接的層面上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管理體制方面,仍然采用傳統的條塊式管理,在平臺建設、內容生產等方面各自為政問題普遍存在,使互聯網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的特點受到抑制,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在參與機制方面,吸納互聯網企業參與“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動性和意愿不強,仍缺乏調動、運用互聯網企業力量的有效舉措,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的平臺和渠道仍有待完善。在運作方式方面,重建設輕運營、重硬件輕軟件、重投入輕評估等問題仍然存在,制約了“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能發揮和完善提升。
針對存在的問題,應在以下幾方面推進創新:
一是創新思維理念,通過教育培訓、調查研究等方式,引導管理部門和從業人員樹立互聯網思維,尤其是用戶思維和平臺思維,從而在頂層設計層面更好解決供需不夠平衡、資源重復配置等弊病,為推進“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提供思想支撐。
二是創新供給模式,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基礎上,充分借助和發揮互聯網企業的積極作用,通過購買服務、搭建平臺、引導扶持、提供保障等方式,鼓勵互聯網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在有效增強供給力量的同時,推動供給內容更加豐富。
三是創新管理體制,根據網絡化數字化文化產品服務的生產傳播的特點,突破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固有思維,通過建設統一開放平臺、構建共建共享格局等方式,對已有資源進行整合盤活,從而實現供需有效對接,突破供給相對不足的困境。
四是創新運營方式,按照互聯網傳播的特點,加強對已有平臺和內容的宣傳推廣,不斷提升群眾的知曉度、參與度和滿意度。同時建立和完善既符合互聯網傳播特征,又符合文化生產消費規律的評價指標體系,為改進生產方式、調整建設重點、提升供給實效提供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排斥變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后于時代,誰就會被歷史淘汰?!痹诨ヂ摼W技術深刻融入社會各個方面的宏觀視域下,唯有理解互聯網、把握互聯網、善用互聯網,以“互聯網+”為依托和契機,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才能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效性,才能使人民群眾應有的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轉載自@四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