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圖書館報
近年來,在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中來,“公辦民營”的圖書館層出疊現,不少售樓中心也以“圖書館”之名變身閱讀空間,這些新型圖書館扎根社區,打造出一批特色鮮明的公共閱讀空間,創新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方式,讓人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優質的服務,圖書館的內涵與外延也得到不斷的豐富和擴展。
2015年9月19日,深圳寶能城的“冊之丘”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館內1.5萬冊圖書市民可免費借閱;
2017年4月23日,魯商藍岸公館·查令街漂流圖書館在青島中聯廣場開業,致力于閱讀和美學價值的體驗與分享;
2018年6月1日,遼寧鞍山萬科城市之光營銷中心及示范區對外開放,售樓處化身別具一格的圖書館……
越來越多的地產商開始將售樓中心與各類文化服務相嫁接,通過空間再造和功能重組,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打造更具吸引力的閱讀新空間,凸顯文化主題,以提升品牌影響力。
10月底,記者走訪了魯商藍岸公館·查令街漂流圖書館,在售樓中心里感受到了濃濃的文化氛圍。初入圖書館,便看到了大廳中間的小型沙盤展臺,沙盤正后方是圖書展臺和咖啡簡餐區;大廳左側設有兩個3米高的書架,書架旁有松軟的沙發,幾名銷售人員正在與顧客輕聲交談;右側為座位區,黃色木椅線條流暢、設計簡約、創意十足,適合人們在此閱讀和休憩。
魯商藍岸公館·查令街漂流圖書館
二層為圖書閱覽區,環境相對安靜,這里空間不大,但采光效果很好,陽光灑落進來,暖意融融,幾名讀者正在這里看書,書架上擺滿了各類圖書,有《解憂雜貨店》《小王子》《白銀時代》等,隨手翻開一本,便能看到夾在里面的漂流軌跡冊,上面記載著“隨書漂流”者的閱讀感言。墻上掛有近期展覽活動的一些畫作,豐富了人們的閱讀對象,也營造出了淡淡的藝術氛圍。
顯然這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售樓中心,與其說是圖書館,不如說是一個融合了閱讀、洽談、飲食、藝術品鑒等功能的復合型文化空間。
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查令街漂流圖書館是該場館的實際運營方,其與魯商置業共用一個場地。為擴大圖書館和地產項目的影響力,雙方通力合作,為周邊居民提供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服務。一是開展圖書漂流活動,激發閱讀興趣。二是邀請知名文藝界人士,舉辦讀書會。三是推出手工制作課、主題畫展、新書簽售會、文化沙龍等活動,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四是開發原創生活美學產品,并為各類客戶定制主題文化衍生品。
綜觀其他幾處售樓中心里的圖書館,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幾點共性:
? 規模不大,面積多在200~1200平方米之間;
? 藏書不多,注重多元功能整合,講求空間設計;
? 地產商自建圖書館或與圖書館合作,分工明確,銷售工作與文化服務兩不誤;
? 靠近生活區,為新建社區量身定制。
事實上,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早已不再是新鮮事兒。2013年悠貝和北京市朝陽區圖書館在朝外社區圖書館開展合作,共同推動公共閱讀服務,經過五年的實踐積累,悠貝已逐步探索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多種合作模式,包括領讀者培訓、閱讀活動設計與執行、閱讀服務外包、領讀者管理、閱讀服務數字資源合作等。
同年5月,北京市海淀區清河橡樹灣的“第二書房”開始試營業,這個260平方米的書房內含家長閱覽區、親子閱讀區、兒童游樂區等多個功能分區,也會定期舉辦故事會、讀書會、教育沙龍等活動,吸引了眾多家長和兒童走進圖書館,儼然成為社區文化活動的重要平臺?!坝曝愑H子圖書館”“第二書房”也因其服務模式具有可復制性,近年來頻頻入駐各地社區圖書館。
悠貝在社區圖書館內開展系列活動
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社區圖書館之所以能成為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的試驗田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重點扶持對象,是因為此類圖書館有效彌補了當前基層圖書館建設布局上的某些缺陷。雖然我國公共圖書館日益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總分館體系,但就社區圖書館而言,一是存在分布不均和數量有限的問題,距離“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化服務”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加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交通擁堵日益嚴重,人們獲取圖書館服務的成本變高。
二是社區圖書館建成后,或是因為無人管理,部分圖書館處于閑置甚至荒廢狀態,或是因為圖書種類少,更新速度慢,服務意識差,開放時間短等問題而無人問津,其生存和發展面臨一定困境。
所以公立社區圖書館的不足之處,正是社會力量的機遇所在,“社會力量辦館”充分盤活了存量,激活了現有的基層公共文化閱讀設施,讓原來相對閑置的閱讀空間和設施設備真正發揮價值,同時“社會力量辦館”也創新了社區文化服務的內容和形式,為讀者提供了不同層次特別是專題性、個性化的閱讀服務,有效解決了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北京西城區第二書房金中都館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劉茲恒在展望我國圖書館的發展方向時,總結歸納出十大趨勢,其中包括“圖書館服務泛在化”“圖書館空間創意化”和“圖書館事業社會化”,而這也是做好社區文化服務工作的方向和著力點。所以,既然是大勢所趨,必然要順勢而為,公共圖書館與社會力量理應建立新型合作關系:
一是以社區為單位,創新合作模式。新型關系的要義在合作,合作的前提是互利共贏、平臺是社區文化設施、目標是提供便民服務。公共圖書館可聯合政府相關部門為社會力量提供免費場地,在空間改造,購置圖書、運營設施和工作人員的崗位支出等方面予以財政補貼,并及時進行業務上的指導。社會力量則需通過專業化服務、科學化管理,做好社區圖書館的日常管理工作,打造出一批特色鮮明的公共閱讀空間。如此一來,社區文化服務工作將更顯成效。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以人為本”是指“人在哪里,圖書館就在哪里;人的需求在哪里,圖書館的服務就在哪里”。所以社區圖書館不一定是以“書”為主,但一定是要以“人”為主,看書不是居民走進社區圖書館的唯一目的,他們有著更為多元的文化訴求。所以我們要為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通過組織開展親子閱讀、老年人健康知識講座、成人讀書會等活動,讓居民們擁有更多走進社區圖書館的理由。所以新型關系能否走得長遠,主要取決于兩者是否以讀者和客戶的需求為導向、不斷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阜四文化小院
圖書館界的專家學者一直強調圖書館空間資源的重要性,并認為圖書館越大越好,以服務更多讀者。其實,就實現服務更多讀者這一目標而言,圖書館也需要越來越小,小到可以融入每個社區,無數個社區的閱讀小空間便可匯聚成整個城市的閱讀大空間。
在某種程度上,社會力量自建或者合作建設的圖書館已成為備受居民歡迎的文化交流平臺,它們扎根在百姓的生活圈內,培育閱讀氛圍、傳遞實用信息、開展社會教育,為打造學習型社區注入新動力,同時也吸引了更多人來此定居。人們也樂于走進這樣的文化空間,至于是誰奉上的這份精神大餐,居民們可能并不在意,即便是有償服務,他們也會愿意買單,只因這里的服務便捷又優質。
至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圖書館”,它是閱讀空間,但更像一個綜合的人文交流空間,越來越多的社區圖書館開始引入各類文化服務,注重空間環境的舒適性,強化自身的平臺功能。所以我們也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長遠的眼光看待時下興起的各類新型圖書館,它們不僅僅是一個閱讀求知的場所,更是實現社區和諧、人文共融的重要空間,并為社區圖書館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著新的思路與方向。
轉載自@圖書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