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中國文化報
《中國文化報》2019年1月8日第2版、3版報道截圖
二○一八年工作推進有力,實現預期目標,各項業務工作亮點頻頻
一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文化和旅游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決策部署,勇于改革創新、奮力開拓進取,扎實推動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全年工作呈現出六個特點:
1.藝術創作生產出新出彩
現實題材創作組織化程度切實提高,全年共推出重點作品近50部,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巡)演匯集243臺優秀作品,在各地共演出600余場?!爸黝}歌曲+”創作推出一批優秀作品。戲曲百戲(昆山)盛典首次將全國戲曲劇種普查成果在舞臺上匯集展示。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深入實施,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深受歡迎。藝術行業管理全面加強,對國有院團的管理指導服務更加有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為常態。
2.公共服務補短板、提效能同步推進
鄉鎮綜合文化站專項治理深入開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全面發力。旅游廁所革命取得新成果,年度計劃基本按期完成。城市旅游服務中心建設進一步規范。旅游公共服務信息供給更加高效,交通標識指引體系建設有序推進。
3.文物保護利用實現新突破
中辦、國辦連續出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兩份政策性文件。文物安全進一步強化,重大案件偵破取得積極進展,全國打擊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廣受關注,博物館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得到加強。博物館行業管理與服務水平有效提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宣傳推介取得實效,《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得到好評。
4.非遺保護傳承形成新的氣象和格局
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深入實施,傳統工藝工作站和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穩步推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累計覆蓋人群達到7.1萬人次?!安蒯t藥浴法”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國入選項目達40項?!拔幕妥匀贿z產日”、全國非遺曲藝周、中國非遺博覽會等活動形式新穎、影響廣泛。各地開展了一系列傳統戲劇、曲藝等會演活動。非遺傳承實踐日趨活躍,保護非遺正在成為社會自覺。
5.產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國辦《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逐步落實。旅游消費持續增長,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有效模式。產業園區建設、管理更加規范。文化產業雙創扶持計劃啟動實施,民營文化企業、中小文化企業得到更多扶持。兩項數字藝術標準成功在國際電信聯盟立項。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第三屆動漫獎評選有力引領了創作導向。各地積極挖掘文化和旅游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全域旅游向縱深發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全面展開,形成了一批經驗做法。旅游景區動態管理不斷加強,新推出9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一批景區受到取消等級和警告處理。紅色旅游宣傳推廣有聲有色,五好講解員建設試點啟動實施。鄉村旅游提質升級初見成效。新推出9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6萬家企業實現營收6.36萬億元,同比增長9.3%;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1016億美元,同比增長10.1%。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預計達55.4億人次,收入約5.1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76%和12.3%;入境旅游人數預計達1.4億人次,收入約1270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0.5%和3%;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預計達1.48億人次,同比增長13.5%;預計實現旅游總收入5.99萬億元,同比增長10.9%。
6.市場培育監管體系更健全、執法更規范
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加強,“黑名單+備忘錄”的監管制度初步確立,失信專項治理成效顯著?;ヂ摼W上網服務、文化娛樂行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網絡文化市場內容自審得到推廣。網絡表演等文化市場專項整治、旅游市場秩序專項整治“利劍行動”和對新業態的引導、規范有力有效,行業自律意識明顯增強?!拔拿髀糜螢橹袊臃帧卑俪锹搫又黝}活動深入開展。旅游安全監管力度加大,文化和旅游部共發布安全提示提醒30余次。境內外旅游安全事故得到及時有效處置。旅游市場監管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綜合執法隊伍規范化建設不斷加強,第二屆全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崗位練兵技能競賽成功舉辦。
7.對外和對港澳臺交流合作機制不斷深化
上合組織文化部長會晤、旅游部長會議,中日韓文化部長、旅游部長會議,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旅游合作高級別會議(“16+1”)等活動成功舉辦。我國高票當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委員國?!皻g樂春節”和“美麗中國”旅游推廣等品牌活動影響力持續提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旅游辦事處窗口作用有效發揮,中國文化周等活動獲得民眾好評。對港澳臺交流活動更加活躍,首屆內地與港澳文化產業論壇、兩岸青年文化研習活動等成功舉辦。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國有演藝企業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點順利完成。邊境旅游試驗區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計劃出臺,促進旅游演藝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即將印發?!笆濉币巹澲衅谠u估深入開展,規劃對全局工作的引領帶動作用有效發揮。法制建設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加快實施,文化產業促進法起草取得重大進展,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條例、旅行社條例等立法項目取得積極進展。財政投入繼續增加。落實2018年部門預算73.96億元、中央轉移支付地方專項資金63.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91%和9.64%。重大文化設施建設有序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國家萬名旅游英才計劃等人才項目深入實施,職業教育成果顯著,藝術創作、公共服務、產業發展、市場監管等領域培訓廣泛開展,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標準化工作全面加強,一批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發布實施。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穩步推進。調查研究深入開展,智庫建設得到加強。清史纂修取得新進展,已形成送審稿。
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特別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重要論述精神,全面領會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上來,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偟乃悸肥?,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找準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約數、最佳連接點,推動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并進,為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提供新引擎新動力,形成發展新優勢。
● 要著力推進理念融合。從思想深處、從根子上打牢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基礎,推動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樹立以文促旅的理念、樹立以旅彰文的理念、樹立和合共生的理念。
● 要著力推進職能融合。編制好落實好“三定”規定;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好方向和目標;整合好已有工作抓手。
● 要著力推進產業融合。要積極尋找文化和旅游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對接點,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新增長點,促進業態融合、產品融合、持續釋放大眾文化和旅游需求。
● 要著力推進市場融合。要以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為契機,推動文化和旅游市場培育監管工作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促進市場主體融合、市場監管融合,全力推動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整合組建。
● 要著力推進服務融合。統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管理,統籌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設置,統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
● 要從工作層面、渠道方面、載體方面著力推進對外和對港澳臺交流融合。
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既是大課題又是新任務——
一是要尊重規律。要深刻認識到,文化和旅游有可以融合的一面,也有各自相對獨立的一面,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一定要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堅決避免片面強調特殊性和完全忽視特殊性兩種傾向。
二是要因地制宜。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要依據資源稟賦、立足區位特點,走特色化發展、差異化發展道路,不搞“一刀切”,不能“一窩蜂”,防止照搬照抄、簡單模仿。
三是要穩中求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需要奮力推進,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融合到什么程度、產生怎樣的效果,需要時間來檢驗。既要反對保守、不作為,又要防止冒進、亂作為,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久久為功。
四是要鼓勵創新。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特別是基層一線文化和旅游部門的同志要積極探索,敢于摸著石頭過河,從實踐中找到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
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持續引向深入
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在結合實際貫徹落實上下功夫,不斷增強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
要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貫徹作為長期任務、常抓不懈,堅決把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發展活力。要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統領文化和旅游工作,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積極對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主動擔當作為,堅定不移推進文化和旅游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作出應有貢獻。緊緊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開展創作、演出、展覽、宣傳等文化和旅游活動,組織文化和旅游市場專項整治,努力營造歡樂祥和的良好氛圍。落實中央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部署,發揮文化和旅游扶貧優勢,堅持定點扶貧與行業扶貧相結合,以“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為重點,進一步做好文化和旅游扶貧工作。(未完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