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言之有范
在2018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018年,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持續向縱深發展,城鄉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穩步推進,文化服務形式創新發展,文化精準扶貧成效顯著,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參與感不斷增強。
2018年作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一年,在政策法規、投入資金、地域分布上跟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政策上,今年國家層面上共出臺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政策14項,政策聚焦的領域更加深入具體,可操作性也更強;地方層面上,各省市主要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對國家政策進行細化實施,在政策聚焦的領域上保持一致。
其次在投入資金上,今年財政部下達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共計128億元,與去年基本持平,但是在涉及扶貧資金的重點項目上規定更加細致。從區域建設上看,東部發達地區的建設重點在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則更傾向于彌補與東部地區在硬件設施建設上的差距??傮w來說,2018年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主次分明,亮點突出。
政策聚焦領域深入,操作性強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2018年中央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政策取向上更加聚焦,與國家重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配合更加緊密。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等,都有關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詳細舉措。其中,在第二十四章“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從“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三個小節中詳細規定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原則和舉措。2018年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出臺的政策除了關注鄉村振興外,文化扶貧、場館設施、服務購買等領域也是國家的重點發力方向。
資金扶持方式靈活,重點突出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頒布,在中央和地方層面上各級政府財政都撥付大量資金用于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在中央層面上,2018年,中央財政通過一般公共預算安排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關資金208億元。一是持續推進全國5萬余個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今年以來,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下達2018年免費開放補助資金51.85億元,支持范圍包括全國1854個博物館、紀念館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123個市級和5941個縣級美術館、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41493個鄉鎮文化站、城市社區(街道)文化中心。二是引導和支持地方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和地方實施標準,推動改善基層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件和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安排資金11.6億元,專門支持精準實施戲曲進鄉村、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備購置、縣級應急廣播體系設備購置等項目,推動增加貧困地區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三是選派和培養文化工作者,加快推動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四是支持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發展,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在地方層面上,北京市區兩級文化部門用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支出達5.2億元,比2017年增長了67.8%。其中,市級支出0.93億,增長了25%;區級和街道鄉鎮支出4.27億元,比2017年增長了81%。借助全國第一個省級文化藝術基金——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市2018年共立項資助項目132個,資助資金約1.3億元,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約32%、15%。其中,民營院團、社會團體獲得立項資助項目68個,約占項目總量的51.5%,資助資金5710萬元,占資金總量的45.5%。
2018年上海市安排財政預算6500萬元支持公共文化配送服務項目,共計開展文藝演出2378場,文藝指導41872課時,文化講座267場,藝術教育活動1009場,信息服務人次2237.58萬人次,巡查監管2151場。2018年廣東省財政下達11.5億元獎補資金,用于支持市縣公共文化財政支出。浙江省財政分兩批次共計撥付39976萬元支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江蘇省安排財政資金5100萬元,采取定額補助和以獎代補相結合的辦法,用于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建設,加大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力度。四川省安排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15億元,支持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梳理部分省市的公共文化服務財政資金流向,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經濟發展較為均衡的地區,資金流向的重點在于購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二是在經濟發展不太均衡的地區,資金傾向用于公共文化場館設施的建設,側重于彌補場館服務設施的不足;三是對于資金的使用方式各省市更加靈活多元——“直接購買”“定額補助”“以獎代補”等形式都有采用。
服務設施趨向“小平臺”承載“大服務”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由于早期缺乏系統規劃和詳細標準,在空間分布上沒有綜合考慮群眾的覆蓋面,導致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在空間位置上呈現出零散的狀態。2018年部分省市開始探索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模式,積極統籌推進跨部門、跨系統、跨區域的資源整合,全力將基層公共文化資源投入從零散模式轉變為集約模式,實現全方位的文化資源整合,形成“小平臺”承載“大服務”的工作格局。
廣東省中山市經過不斷探索實踐,形成了具有中山特色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三三三”工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效能。構建標準化、特色化、數字化“三元服務空間”。一是配置標準化的功能場室,明確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四室兩廳一場一欄一臺”的標準化配置。二是構建特色化服務空間,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配套文化服務場室,形成“一社區一品牌”的特色服務格局。三是構建數字化服務平臺。開發了中山市社區文化O2O平臺,為群眾提供社區辦事、社區文化、社團參與、演出購票、網上閱讀、行政審批、醫療掛號等綜合性服務。
銅川市光明社區結合自身實際,統籌利用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創新性的開創了“一心多點”服務模式?!耙恍亩帱c”是“一個中心+多個服務站點”的簡稱?!耙粋€中心”是指以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管理與指導中心,“多個站點”是指將轄區隸屬于不同單位、機構和個人的文化體育設施、服務資源、數字資源、人力資源(包括文化中心戶、群眾文藝團隊、文化志愿者、文化社團組織)等,按照合作治理原則整合到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中,形成參與廣泛、結構合理、機智靈活、利用便利、內容豐富的服務站點分布。
與此同時,“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是指讓居民步行15分鐘就能到達基層公共文化設施,享受文化服務的概念)的理念進一步推廣實踐。北京市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包含公共文化設施7131個,覆蓋率98.85%,實現了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大量優質文化設施將充分發揮作用,融入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上海、廣東、四川、廣西等省市也已初步構建了“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進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
未完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