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文化在線
45個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在文化消費模式創新方面,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在充分考慮各地資源特色和居民需求的基礎上,在提升文化供給能力、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滿足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聚焦惠民,以小搏大。總體來看,試點城市的模式創新出發點都是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始于惠民,聚焦惠民,終于互利共贏。以政府為主導,多樣化的消費活動搭臺唱戲,文化企業和商家廣泛參與,群眾享受折扣、抵扣、免費惠民補貼政策的文化消費“盛宴”,迅速在全國一二三線城市中全面鋪開。天津市武清區開展“樂享武清”文化消費季惠民活動,2016年發行文化惠民卡5000張,2017年達到10000張。一張文惠券,實現了由以往補貼文化經營單位向直接補貼居民文化消費的轉變,在增強文化惠民成效的同時,倒逼文化生產經營單位優化產品及服務供給,達到了普惠市民、促進消費、優化供給、拉動增長的預期目的。
二是模式多樣,易于復制。經過近3年的試點探索,逐漸形成了易推廣、復制、可持續性強的惠民模式,這其中尤以文惠卡、文化消費季和線上線下文化消費平臺三種模式最為突出。借力移動互聯網平臺,試點城市紛紛搭建了聯通居民、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和政府文化部門的文化消費大數據平臺,通過消費數據的匯總監測和分析應用,積極引導市場提供有效和精準供給,實現消費需求端引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目標,并最終形成區域廣泛覆蓋、全民深度參與的文化消費創新格局。
49.5%的被訪者表示,所在城市“舉辦了惠民文化活動”??梢娀菝裎幕M的三種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文惠卡券、消費季、消費平臺,都使得以活動為載體的品牌惠民活動獲得了民眾較高的認知。
▲天津市年文化惠民卡(圖據文化天津)
居民文化消費的直接動力來自于文化產品的優質和豐富供給。調研顯示,71.4%的被訪者認為促進文化消費的關鍵在于“提升文化產品服務質量”,62.6%的被訪者表示“種類豐富”有助于促進文化消費。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在創新惠民模式的同時,注重以品牌培育為抓手,積極挖掘在地優質資源,全面推動文化消費市場化、集成化、品牌化發展。以惠民、利民的文化消費為牽引,倒逼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實現惠民惠企的目標,促進產業升級,擴容文化消費市場。
一是扶持文化精品創作,優化市場供給,培育優質文化市場環境。試點城市均采取直補、事后補、積分獎勵和績效獎勵等多種形式,重點支持優質文化企業和項目,大力扶持精品創作。在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享受高雅藝術的同時,推動適度競爭,激發優質文化市場主體活力,培育市場繁榮。南京自2017年3月起,先后遴選8個批次,253部、479場文化消費政府補貼劇目,先后發放補貼資金1800余萬元,已演出的政府補貼劇目總票房超9200萬元。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以政府補貼帶動文化消費的“南京模式”,獲得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與肯定。
▲創意南京文化市集(圖據創意南京)
二是打造品牌評選活動,發揮示范作用,釋放品牌引領效能。試點城市注重激發當地文化企業熱情,以品牌培育為抓手,提升市場品牌意識,引導文化市場發展方向,展示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高端化的文化服務。如北京市連續3年舉辦“北京文化消費品牌榜”活動,通過公開征集、公眾投票、媒體推薦、專家評審等環節,評選出反映北京文化消費品質、了解市民群眾歡迎和喜愛的文化消費品牌,有效培育了文化企業的品牌意識,正確引導了社會公眾的文化消費方向。
三是鼓勵多元社會力量參與,豐富文化供給,增強文化消費動力。多元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既有助于增強文化市場競爭力,又通過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活躍文化消費市場,營造城市文化氛圍,最終激發文化消費潛力。青海黃南州成立“熱貢唐卡協會”“熱貢文化協會”“熱貢藝術品鑒定中心”等社會組織,發揮協會優勢,增強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截至2018年6月,全國45個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共有4億人次參與試點工作,享受到了相應優惠,累計拉動文化消費約1100億元。文化消費拉動注重以群眾需求為核心,影響力持續提升。
一是消費者充分認可文化消費拉動模式的顯著成效。調研顯示,分別有74.4%,82%,84.2%的被訪者表示惠民文化消費舉措“促進了本市的文化消費”“文化消費活動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對于文化企業和消費者是雙贏”。廣大消費者在得實惠、享精品的同時,既助力文化企業進行宣傳,實現盈利,又提升了城市文化生活品質和知名度。
二是文化消費支出占比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調研顯示,樣本城市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比例約為21.7%,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從側面印證了試點舉措在城市文化氛圍塑造、文化消費促進和拉動上的積極成效,也表明試點城市居民的文化獲得感強,文化滿足度高。
三是文化消費滿意度普遍較高。本次調研的滿意度評分主要是消費者對所在城市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主觀評價,數據顯示,“圖書”“旅游”兩項評分最高,分別為79和78.8;相比而言,“網絡游戲”“動漫”“電影”評價稍低,得分均為74.2分。
▲三聯韜奮書店(圖據人民網)
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充分發揮網絡技術互聯互通、廣域遍在的特性,搭建線上線下文化消費平臺,連接政府、企業和消費需求端,形成多種社會力量共同助力和參與文化消費的局面。
一是一體化的線上線下文化消費平臺強化了民眾認知。以濟南市為例,共征集活動117項,參與文化企業和商戶106家,使得“濟南電視家居節”“濟南藝術品博覽會”“泉城美食文化節”“夏季婚博會”“創意集市嘉年華”等品牌活動統一進入文化消費平臺的管理與使用。根據調研數據,12個樣本城市中,濟南市居民對本市的文化消費平臺認知度最高。
二是多端串聯,覆蓋無死角,傳播更親民。以網站、互聯網電視、微信公眾號、文化消費App等多端為基礎,實現了電視端、PC端和手機移動端的三端融合,形成老、中、青、少的全齡人群覆蓋,提高了居民接觸和使用線上平臺的頻率,拉近了政府與百姓間的距離。調研顯示,以互聯網為平臺的信息傳播渠道提及度高,分別有66.8%,55.7%,42.3%的被訪者通過“微信公眾號”“App”“政府官微”了解本市特色文化消費活動。
三是多樣化數字供給豐富了文化消費樣式。杭州在文化消費季期間,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營的方式,推出在線搶票、無人書店、“文化誠信消費柜”等一系列消費新模式,撬動全社會的文化消費潛力。
▲第六屆濟南藝術品博覽會(圖據濟南藝博會)
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紛紛以“文化+”為引擎,深化跨界融合發展,積極推動文化與科技、旅游、農業、體育、商業等領域融合,注入文化內涵和文化精神,提升產業附加值,創新文化消費業態,持續不斷挖掘消費潛力。
一是重大文化項目形成新型集群,拓展文化消費多維空間。長沙市近年來先后開發了炭河古城、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新華聯銅官窯國際旅游度假區等大型文化項目,發揮集群聯動效應,實現了文化與旅游、商業、體育、科技的跨界融合,有效拉動文化消費擴容升級。
二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探索文化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路徑。35.8%的被訪者表示經常進行的文化消費內容為旅游,另有36.3%的人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加大旅游方面的文化消費支出。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尤其是文旅資源豐富的城市,紛紛借試點城市建設機會全力打出文化旅游牌。如銀川市為鼓勵演藝進景區,促進現代旅游文化消費,加快文化旅游小鎮建設,打造復合型文化旅游觀光體系。
三是“文化+社區”,依托在地資源打造社區商業消費新場景。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從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培育當地市民的文化消費習慣等角度出發,強化社區的文化植入和場景營造,推動社區商業轉型升級。成都市以新零售、新業態、新模式為突破,促進文體旅商農融合,加快打造多元化社區商業消費新場景。
▲長沙寧鄉炭河古城(圖據寧鄉炭河古城)
試點城市積極開展市場調研,摸清消費底數,圍繞百姓愛好,整合在地演出場館、電影院線、電商平臺、書店書吧等各類文化資源,為居民提供“對味兒”的文化大餐。
一是興趣愛好驅使的文化消費需要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供給。數據顯示,消費者進行文化消費的最直接的動因是“興趣愛好”,占比79.7%;此外,“流行效應”是另一主要動因,占比60%。
二是內容供給傳統為主,特色為輔。多數試點城市圍繞圖書廣電等傳統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進行優惠補貼,以期在消費規模和范圍上首先突破,營造全民文化消費氛圍。調研顯示,居民近三個月內最經常進行的文化消費內容排位前三的是,“電視劇”“電影”“圖書”。遵義市通過補貼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特色文化創意產品展示展銷活動,既扶持了當地傳統手工藝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也讓文化成果普惠于民。
三是強化宣傳引導,營造全方位的文化消費氛圍。為充分發揮媒體宣傳優勢,南京市從文化消費專項資金中拿出100萬元用于文化消費宣傳,出版《南京城市文化消費指南》15期15萬冊,覆蓋熱門旅游景點、商業場所、消費空間及居民小區;同時,在80余家省市級媒體、網站、微信公眾賬號發布文化消費信息;此外,線下利用戶外大屏及地鐵燈箱廣告位,發布南京文化消費補貼政策及劇目廣告,重點宣傳、營造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