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文化在線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推動我國發展新動能快速成長的重要舉措。2018年,我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億戶。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塑造中國發展新優勢。
▲故宮
在新動能迅速發展的同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也逐步加快。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持續革新,新技術新模式開始被更多地運用于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給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故宮博物院,在互聯網化方面走在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博物館界的前列。
2016年,故宮先后與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家互聯網公司達成合作,搭建線上文創銷售平臺,圍繞故宮文化IP進行游戲、動漫等方面的開發。不僅如此,故宮還開發了一系列APP:每日故宮、故宮展覽、清代皇帝服飾、韓熙載夜宴圖、紫禁城祥瑞……借助互聯網,故宮的形象愈加年輕化,關注度不斷提升??梢?,“互聯網+”在產業升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8年,我國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減稅降費、補短板調結構。全年為企業和個人減稅降費約1.3萬億元。針對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先后4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多措并舉緩解民營和小微企業資金緊張狀況,融資成本上升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政策的扶持下,我國小微文化企業的負擔不斷減輕,普遍存在的融資困難等問題也得到明顯改善。
目前我國小微文化企業的數量已占到文化企業總數的80%以上,其在活躍文化市場、促進文化創新、增加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已經成為推動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促進小微文化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也將大力加快文化產業的持續繁榮,推動文化產業加快成為國民支柱性產業。
▲文創產品“原生態壁畫創意書燈”
“改革”一詞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105次,為歷年最多。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繼續取得新突破。中央和地方機構改革順利實施。重點領域改革邁出新的步伐,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實行,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力度加大,營商環境國際排名大幅上升。
作為政府經濟工作的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得到深化,實體經濟活力不斷釋放。同時,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并已經融入到各個領域中,文化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深入。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將文化部、國家旅游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此次機構改革有利于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對于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
過去一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新成就,經濟外交、人文交流成果豐碩。2018年,我國成功舉辦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重大主場外交活動。同時,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程度也在不斷加深,2018年“歡樂春節”活動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城市開展,其中覆蓋5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舉辦了上千場文化活動,涵蓋展演、廟會、廣場巡游、創意設計等多種形式,深受當地民眾和廣大華人喜愛。
此外,我國的文學作品、電視劇、綜藝節目等也開啟了強勢出海的新時代,如爆款國產劇《延禧攻略》成功登頂谷歌發布的2018年度全球電視劇熱搜榜榜首。過去這一年,文化自信得到彰顯,中國形象逐漸深入人心。
▲《延禧攻略》劇照
宏觀政策“置頂”就業
釋放青年人才就業紅利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就業問題從傳統的民生板塊升級至宏觀調控領域。報告中同時給出了相關建議,如“改革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優化歸國留學人員和外籍人才服務”“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對城鎮各類就業困難人員幫扶”等。
2018年,我國新增城鎮就業1361萬人。其中,靈活就業等新就業形態的蓬勃發展對于優化就業環境、提升就業質量發揮著關鍵作用。對于2019年的就業目標,報告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strong>未來,隨著我國對于市場需求和人文精神的結合不斷深化,對各種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力度將不斷加大,各類人才將會得到善聚善用。新的業態將讓更多青年有機會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
▲青年川劇演員在2019武侯祠大廟會上精彩表演
如今,文化人才已逐漸成為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內核、實現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變量。在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背景下,以高校畢業生為代表的青年文化人才以其創新意識成為新的就業重點群體。吸引青年文化人才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持續釋放青年人才就業紅利,這不僅能增強城市文化競爭力,還將在區域文化產業創新升級的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
對此,在產業基礎和經濟實力之外,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讓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關懷?!?018年,全國超過100個城市發布了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中國城市人才競爭全面爆發的元年”已過,但對青年人才的爭奪戰才剛剛開始。
(未完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