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文化在線
▲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學術研討會(圖據上海交通大學)
據悉,《報告》是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嘉華教授徐劍學術團隊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傳播學院教授G.Thomas Goodnight學術團隊聯合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分析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各種統計標準、收集統一口徑的全球數據,針對51個國際文化大都市進行首次全球評價的專業性城市文化發展報告。
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傳播學院教授G.Thomas Goodnight說:“我們這個排名研究將告訴大家城市是什么,如何讓城市變得更好,同時給國際城市在進行國際競爭方面提供參考和動力。”
目前國際上學界和業界從不同維度對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指標體系展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沒有對于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具體排名評價。
上海交大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嘉華教授徐劍強調:“研究團隊希望更多強調居民對城市文化的獲得感,所以很多指標涉及公共文化這一塊,評價文化設施是否物盡其用,城市是否有很多文化活動。第二個,我們的評價體系納入了新媒體的指標。很多傳統文化評價沒有把互聯網放入全球城市文化的比較研究之中,我們認為互聯網是當代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p>
▲徐劍(圖據上海交通大學)
文化大都市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主要圍繞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三大維度,形成10個一級指標,52個二級指標。所有數據均來源政府官方網站、城市文化年鑒,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在本次《報告》中,位居前十名的城市為:紐約、倫敦、巴黎、東京、舊金山、柏林、北京、洛杉磯、上海、羅馬。
▲上海市蘇州河濕地(圖:陳鴻鈞)
在本次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中,上海成為排在北京之后的中國第二大國際文化大都市。報告指出,這說明上海近年來文化建設已經卓有成效,后發優勢明顯。
上海在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公共文化參與方面排名首位;在文化旅游方面,排名第七;在文化教育方面,上海排名第八,整體實力均衡;在公共文化供給方面,上海位居第九,體現出較強潛力;在互聯網發展方面,上海排名第九,凸顯移動網絡優勢。
北京在國際文化大都市整體排名中名列第七,在十項一級指標中北京有七項指標(人文生態建設、公共文化供給、公共文化參與、文化教育、互聯網發展、文化旅游、文化全球影響)名列前十,其中公共文化參與指標位居第二,文化旅游指標位居第三,公共文化供給位居第四。
此外51個代表性國際文化大都市中的其他中國城市排名情況為,香港位居第25,廣州位居36,深圳位居39,臺北位居40。徐劍表示,未來的研究可能會擴大選取樣本,將國內其他城市納入其中。
▲北京市廣渠門外大街(圖據《新京報》)
為建設成為全球卓越城市,上海正著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對于上海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徐劍認為,上海發展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全球聲譽未能跟上整體實力的提升,在全球文化影響力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需要通過打響上海城市文化品牌戰略措施,把舊上海的華洋共處、中西文化結合的歷史風貌,延續為今日的中國與世界的現代化都市發展奇跡,既包容過往開放的歷史,又連接面向全球創新的未來,凸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紅色文化的交織,以“魔幻之都”的核心標識來塑造全球民眾對于上海的想象和文化認同。
▲上海市福州路(圖據上海灘畫報)
他指出,頂級國際文化大都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文化產業,而上海的核心文化產業特色還不明顯,應結合已有的文化產業布局和優勢,發展上海有競爭識別優勢的文化產業(體育電競、電影、網絡內容產業等),比如以China Joy(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為窗口,打造“全球電競之都”;立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品牌資源基礎,將上影節升級為多功能交流平臺,以實現全球影視創制中心為目標。
此外,與全球其他國際文化大都市相比,上海公共文化資源人均占有量亟需進一步提升,提高利用率、加強公眾文化參與度,應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促進市民文化消費結構升級,從內部出發提升上海城市文化競爭力,比如推動建設下一代主題書店,作為休閑場所和實體商業結合,形成都市文化休閑空間,消費者不僅能夠消費書籍,而且獲得滿足個體需求的文化空間體驗。
目前上海節慶的文化影響力也有待于進一步開發,和上海要打造的核心優勢文化產業的參與互動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徐劍建議圍繞打響上海城市文化品牌,重新規劃節慶活動,設立國際性主題節慶和地方特色小節慶,吸引全球人流、本地人流,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
▲上海浦江飯店(圖據上海發布)
◆ 本文信息整理自界面新聞
◆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不慎侵權,請聯系刪除
轉載自@文化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