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文化在線
全面融合,開放共享。公共文化數字化發展將打開一個全新的格局。
為適應移動互聯網等現代科技發展趨勢,破解公共數字文化工程(以下簡稱“工程”)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問題,推動工程轉型升級、深度融合,創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業態,提升服務效能,昨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加強現代科技應用,充分挖掘數字文化服務發展潛力,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全面融合發展,提升工程的覆蓋面和實效性,更好地發揮工程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支撐作用。
▲國家公共文化云
1.把握導向,嚴格把關。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工程資源內容審核,強化工程平臺和服務終端管控。
2.統籌規劃,融合發展。加強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促進工程在平臺、資源、服務方面的互聯互通和融合發展,堅持集約節約,避免重復建設。
3.創新驅動,突出效能。加強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應用,創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業態,促進工程轉型升級和服務效能提升。
4.開放共享,社會參與。創新工程建設模式,拓寬社會力量參與渠道,打破信息壁壘,探索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的開放共享。
到2019年底,實現工程的統籌管理,建立統一的標準規范框架,推出統一的基層服務界面,初步形成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服務總目錄,統籌開展基層數字文化資源配送,做好工程平臺、資源、服務的融合創新發展試點工作。
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統一的工程標準規范體系,實現工程平臺有效整合、資源共建共享、管理統籌規范、服務便捷高效,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更加健全,服務效能顯著提升。
▲首都圖書館公共文化云
加強工程的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管理機制,統籌工程的規劃、建設、管理與服務,制定統一的標準規范體系。
1.統一稱謂。在保持現有機構穩定的基礎上,將原來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統稱為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規劃設計統一的工程宣傳標識,提高工程的辨識度。
2.統一標準規范體系。統籌制定工程發展規劃,調整、整合、完善現有的公共數字文化工程標準規范,編制統一的資源建設標準、技術標準、服務標準、管理規范和績效指標,形成完備統一的標準規范體系。同時,堅持開放兼容的原則,有條件的與社會行業事實標準兼容互通。
3.統籌開展業務培訓。統籌制定工程業務培訓計劃,整合現有的培訓資源和培訓業務內容,建立涵蓋專題培訓、館員研修等多種類型的分級培訓體系,提高公共數字文化人才隊伍業務水平。
4.完善工程管理機制。建立工程建設協商機制,提高工程建設科學化水平。由文化和旅游部牽頭,組織實施單位統籌制定、發布公共數字文化工程項目建設指南,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要求。同時,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確保項目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國家公共文化云西藏專區
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逐步實現工程平臺的開放兼容、快捷傳輸和高效運行,實現工程資源在基層的統一揭示和便捷獲取。
1.構建統一的公共數字文化基礎平臺。以國家公共文化云統籌全國數字文化館建設,與國家數字圖書館互開端口、互設界面,逐步實現用戶統一認證、資源共享、跨庫檢索和數據匯聚。加強與其他文化惠民工程互聯互通,搭建標準一致、有統有分、互為支撐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信息架構。
2.推出統一的基層服務界面。構建基于寬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的公共數字文化應用,在客戶服務端統一服務平臺、服務入口、服務界面,為基層群眾提供一站式、集成式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在鄉鎮、村基層服務點積極開展智能化服務應用。建立健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服務體驗機制,開展訂單式、菜單式服務。
3.建設公共文化大數據平臺。統一數據采集標準,規范數據采集流程,建立數據分析模型,形成覆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的大數據分析平臺,與文化和旅游部綜合監測與應急指揮平臺實現有效對接,逐步實現對線上公共文化資源與線下公共文化活動服務的點擊量、訪問量、參與度、滿意度等進行大數據采集與分析,持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國家公共文化云推廣活動(圖據尚志市圖書館)
未完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