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滄州任丘市文化館館長金潔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域文化和歷史的承載。用非遺產品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一方面提升了大眾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另一方面通過形式創新和公眾參與,也讓古老文化活了起來?!?/span>
孩子們在畫扇面(圖據人民網)
此外,豫劇《焦裕祿》、芭蕾舞劇《八女投江》等優秀舞臺藝術作品贏得觀眾點贊;《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和《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原創綜藝圈粉無數。
《朗讀者·第二季》海報(圖據微博@央視綜藝朗讀者)
遙岑樓書屋(圖據云南網新聞)
文化與互聯網、旅游、體育等行業跨界融合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最突出的特點。
數字內容、動漫游戲、視頻直播等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互聯網+文化”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讀者在使用數字閱讀設備(圖據河北新聞網)
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戰略選擇,而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又是文化領域的首要任務,如何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山東省威海市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一是加快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建設,全面推進網絡建設,做到網絡全覆蓋,不留死角;網站建有率高,服務功能齊全。
二是推進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注重群眾需求,注重使用效能;注重區域內資源整合。
圖書館人臉識別機器(圖據河北經貿大學)
三是完善基層文化數字網絡建設,數字設施配到位,數字服務常態化;豐富數字資源,重在使用效果;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空間。
四是抓好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建設,注重“統籌”,整合資源、共建共享;構建統一服務平臺;打造“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平臺;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新模式。
國家公共文化云解讀(圖據武侯區文化館)
“一部手機給我們帶來了隨時隨地、觸手可及的文化大餐——無論是新聞資訊、電子圖書,還是音樂、短視頻,都充實著我們每個人的文化生活?!别埵锕獗硎?,“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涌現,社會和經濟效益持續提升,國際影響力日益加大,這樣的繁榮景象讓我們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鄉村春晚表演節目(圖據人民網)
孩子們在體驗縫香包(圖據人民網)
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在完善之后,接下來如何發揮最大效能,讓群眾滿意,是一個核心問題。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一環,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公共文化的傳播力。
遇書房·24小時閱讀空間、“耳機森林”體驗區、創客空間、“尚書童”繪本講讀館、盲文圖書郵寄……針對不同讀者群體的不同需求,滄州圖書館建造了多個特色服務空間,組織開展了包括親子閱讀計劃、話劇時空、獅城讀書月等一系列富有創意、內涵豐富的品牌活動,把圖書館服務和閱讀直接送到讀者面前,讓讀者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閱讀。
重慶24小時城市書房(圖據新華網重慶頻道)
此外,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志愿服務也越來越受到全國文化場館重視。
招募志愿者一方面能讓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和圖書館服務的人士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中來,另一方面也壯大了圖書館工作人員的隊伍,可更加高效、高質量地提升服務水平。
如今,志愿者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文化場館里一道靚麗的風景。
故宮博物院志愿者正在為游客講解展品(圖據微故宮)
在探索公共文化建設過程中,要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強化服務意識。持續開展開放性、免費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把個性化、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做得更深、更細、更實,才能多角度提升公共文化建設,讓民眾真正享受到高質量的文化供給,真正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游客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拍攝展品(圖據新華社)
◆ 本文信息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河北新聞網
◆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不慎侵權,請聯系刪除
轉載自@文化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