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版話兒
(承接上)
經過70年的長足發展,我國圖書出版在規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質量和影響上正在日益優化、不斷提高。出版產業服務國家整體發展大局的能力明顯增強?;仡?0年來的成就及經驗,大致可以分為奠基時期、停滯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新時期4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奠基時期(1949—1966)
1949年至1957年,新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出版事業體系初步建立起來,出版物的生產與人民群眾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得到一定緩解,出版事業在國家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全國出版品種數量增長顯著,1957年,全國出版圖書27571種,是1950年的2.26倍,年平均增長率為28%。
1958年至1960年,受來自“左”的思潮的干擾,全國開展極“左”路線的“大躍進”運動,浮夸風盛行,出版工作受到明顯的影響,1958年全國出版圖書45495種,是1957年的1.65倍。在此期間,學術著作日益減少,文藝作品中公式化、概念化現象日見其多,對外國當代學術思潮、文學流派的介紹幾乎絕跡。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后,出版系統認真貫徹,情況逐步好轉,到1965年,出版事業從機構到體制,從基礎設施到隊伍建設,都取得顯著成績。1965年全國出版圖書品種基本與1955年相當。(見圖12)
圖12 1949—1966年全國圖書出版品種數量情況
這一時期,是新中國出版事業的建設奠基時期。一大批社會主義的國營出版機構成立,品種數量、印數迅速增長,內容結構不斷豐富,質量日益提高。同時,也是新中國出版事業的探索期,從1957年開始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出版工作在獲得很大成就的同時,也經歷了一些曲折和反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第二階段:停滯時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出版業也不能幸免。據統計,到1971年,全國出版社從1964年的87家減少到46家,職工總數減少為“文革”前的一半。出版機構和出版隊伍建設遭受破壞,導致出版業受到極大損害。大批圖書被批判為“封、資、修”的“毒草”或封存或銷毀,書刊品種銳減,結構失衡。全國出版圖書從1965年的20143種驟減到1967年的2925種,出現了嚴重的“書荒”。(見圖13)
圖13 1965—1977年全國圖書出版品種數量情況
這一時期,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特殊時期,也是出版事業發展的特殊時期。出版機構減少、人才隊伍流失、出版品種單調,出版業基本處于停滯的狀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和建設遭到了重大的挫折。
3.第三階段:改革開放時期(1976—2012)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出版業也進入復蘇與發展的新時期。出版行政管理制度逐步得到恢復與健全,各地相應建立新聞出版局,逐步理順和加強了對出版業的管理,出版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展開,書報刊等出版單位由事業單位到實行企業管理,從單純的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并逐漸實行經濟核算、自負盈虧。
1976年全年圖書出版量僅有12842種,隨著改革開放,圖書出版量呈現出指數級增長,1988年全年圖書出版量為65961種,1998年全年圖書出版量為130613種,2008年全年圖書出版量為274123種,2012年全年圖書出版量為414005種。(見圖14)
圖14 1976—2012年全國圖書出版品種數量情況
這一時期,出版業的生產快速恢復和提高,出版物從品種到數量急劇增加,扭轉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書荒”局面,有力地支持了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4.第四階段:新時期(2012年至今)
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等內容。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明確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等目標任務。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出版業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等一系列頂層設計文件陸續出臺。
這一期間,出版的品種數量在保持穩步持續的趨勢下,進入了結構優化調整的新時期。(見圖15)圖書結構調整既是新時代社會發展主要矛盾調整對出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產業面對新媒體技術的自身應對的邏輯變革。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正在從物質層面日益上升為精神文化層面,出版物的消費也已經度過“書荒”、滿足了市場的基本閱讀需求,正在從內容、載體、渠道、方式上面臨著全面提升的時代機遇。
圖15 2011—2018年全國圖書出版品種數量情況
總體看,當前圖書出版已進入了調整優化的新時代,產業規模將會繼續保持強勁增長的態勢,出版品種在基本穩定前提下會更加豐富、出版載體將會逐步多樣,閱讀方式也必將向移動終端轉移,傳統出版業正在進入深度變革時期,我國也必將從出版大國邁向出版強國。
70年來,我國的圖書出版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同節奏、共命運、有擔當、履責任,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智力支持和強大的精神保障,見證和參與了國家發展重要時刻與歷史變革。限于本文篇幅和數據統計范圍,我們從700多萬條書目數據中,重點選取了書名和數據標引字段中包含“改革開放”“一國兩制”“中國道路”這三個代表共和國發展重要命題的主題詞,舉例說明出版業服務國家大局的莊嚴使命。
1.“改革開放”主題服務。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些都是黨和人民的高度共識。
有關改革開放的研究圖書最早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8年,累計研究“改革開放”的圖書有353種;1978年改革開放后,到1988年改革開放10周年之際,有了初步意識和成果,出版成果677種;在1998年改革開放20周年之際形成一定規模,出版成果6124種;在20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出現明顯高潮并產生一批質量較高的成果,出版成果26697種;在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研究更加深入,出版成果109862種,僅2018年就有16104種涉及“改革開放”的研究圖書出版。(見圖16)
圖16 1949—2018年有關“改革開放”研究的圖書出版情況
2.“一國兩制”主題服務。
一國兩制是我國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而提出的基本國策,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自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以來,至今已有近40年。在這近40年里,國內外學者對這一戰略構想研究熱情始終不衰,出版了不少圖書,有助于人們對有關“一國兩制”問題的各種研究進行全面的思考。近5年來,出版的有關“一國兩制”的圖書基本在200種以上,2014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進一步推動“一國兩制”的研究和宣傳,出版圖書264種。(見圖17)
圖17 1987—2018年有關“一國兩制”研究的圖書出版情況
3.“中國道路”主題服務。
隨著我國國家綜合實力的迅速提升,中國的發展模式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與研究,“中國道路”這一概念也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自1992年有“中國道路”的相關研究,2007年開始顯著增多,2012年之后,“中國道路”的研究深入到內涵、特殊性、如何建設等理論層面,出版了“中國道路叢書”、《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中國道路的世界貢獻》等優秀圖書。2013年出版211種,2014年出版178種,2015年出版198種,2016年出版182種,2017年出版198種,2018年出版202種,年均都在150種以上。(見圖18)
圖18 1992—2018年有關“中國道路”研究的圖書出版情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家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弊鳛槲幕ㄔO和文化傳播基礎行業和內容核心的新聞出版業,擔負著建設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光榮使命和歷史重任。
圖書出版業伴隨共和國共同經歷了70年的風雨歷程,特別是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之后,已經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到開放、從“書荒”到“書?!钡闹卮筠D變,在探索與實踐中曲折前行,不斷成熟壯大,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時代在黨的領導下,出版業在既往基礎上,又開始了見證和反映中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廣大出版工作者將認真總結70年的寶貴經驗,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效益”相統一,堅持改革創新。圖書出版要發揮內容資源優勢,運用先進科技,加強媒體融合探索,加快轉型升級,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轉載自@版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