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有中文字幕a毛片一级-久久精品国产直播-经典三级一区国产二区-欧美日韩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文化事業
新時代文化體系再造應從“三座金山”中掘礦(下)




從文化遺產中“萃取”數據,猶如挖“金礦”——文化“金礦”,相伴而生的是矗立起三座“金山。

第一座“金山”是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進入21世紀,國家對文化遺產進行過大規模普查。從2002年開始,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對全國公共博物館做了次文物普査,除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僅國家級文物就有48萬件,登錄文物高清照片387萬張。

2012年至2016年,國務院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査,對國有可移動文物藏品進行全面登記,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可移動文物名錄和藏品信息資源庫,共采集27項收藏單位信息和15項文物基礎信息,登錄文物照片5000萬張,數據總量超過140TB。把國家歷次文化遺產普查所獲取的藏品或遺址信息實現全國聯網,自然就形成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



“又見大唐”文物展展出簪花仕女圖



第二座“金山”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自己獨特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基因這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貢獻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滋養。把中華民族的文化元素、文化符號和精神標識標注出來,按照定的規則排列起來,就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基本標引。

第三座“金山”是中華文化素材庫。以文化遺產數字化成果為原料,集成運用各種新技術,萃取中華文化要素,分門別類標簽化,就可以形成中華文化素材庫。依托這座文化“金山”,將中華文化元素和標識融入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以及城鄉規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我國文化資源收藏于各類文化教育機構,把分散的文化資源匯聚在一處,既不可能也沒必要,物理分散、邏輯集中是合理選擇。

文化教育機構采集的藏品數據,經過清理、梳理和標注存入本根服務器,形成文化教育機構的數據中心。分散的上萬家文化教育機構的數據中心,構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前端。前端的藏品數據信息經過有線電視網絡匯集于云端,即國家文化大數據云服務平臺,與有線電視網絡相鏈接的終端,通過云端訪問前端。前端、云端和終端,借助有線電視網絡實現互聯互通,構成安全可信的閉環系統。

在這樣一個閉環系統中,云端是前端和終端的樞紐。終端上可檢索藏品數據信息,發現可開發數據,獲得前端授權即可解構,形成素材,用于文化創作生產,實現數據重構。文化數據的解構和重構信息,同樣匯集于云端、呈現于終端。



參觀者在“絲路天籟——漢唐宋元絲路樂舞文物展”上觀看展品《彩繪舞俑》



供給側的文化大數據挖掘于文化“金礦”、取材于文化“金山”、服務于文化創作生產,從而催生現代化文化生產體系。這樣的一個現代文化生產體系使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因此打通。公共文化機構采集的文化數據,既服務于各自的展陳現代化,又貢獻于文化創作生產,滋養文化產業。

文化消費和文化生產因此暢通。在這樣的閉環系統,消費者可以成為專業性生產者,生產者也會轉化為先導性消費者。

文化和科技因此融合。文化數據的采集與清理解構與重構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科技的發明與迭代誕生于文化創作生產之中。

文化業態和文化門類因此貫通。在這樣的閉環系統所創作生產的文化產品,都是體驗性的,文化體驗的樣式豐富多彩,跨界是常態,無界可期待。

在這樣的閉環系統,將誕生成百上千條生產線,吸引成千上萬家企業,聚合上千萬生產者和上億消費者,催生萬億級規模的新產業。



非遺人文沉浸式體驗產品



原文刊發:《經濟與管理》2020年第1期

引用本文:高書生.體系再造: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命題[J].經濟與管理,2020(1):1-4.

關鍵詞:文化生產;文化遺產;文化大數據;文化基因庫;文化素材庫

參考文獻:[1]唐緒軍,崔保國.中國報業四十年的改革發展之路[R/OL].(2018-05-04)[2019-10-29]http://www.cinic.org.cn/hy/yw/432954.html






◆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不慎侵權,請聯系刪除



轉載自@文化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