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 愛上圖書館
一種新型的類似情報員的圖書館員出現——“他不但要會分析和管理他所負責的知識體系,還必須會把這個體系向國內和國際的情報網絡有效地加以說明”。
據有字可查的歷史,圖書館員這個古老的職業至少有兩千多歲了,而最初的圖書館員最不可小覷。如創建于公元前259年的后毀于戰火的欲藏盡當時天下所有書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其館員有亞歷山大派詩人代表卡利馬科斯、三大喜劇家之一阿里斯托芬、算出地球圓周推導出閏年的埃拉托色尼、發現π的阿基米德等,隨便少算了一個,世界文明得倒退幾百上千年。
1773年,一位名叫哲羅德·比安的人,寫了一本書《一個老圖書館員的年歷》孜孜教誨教導當時的圖書館員:“將汝之圖書置于牢固之櫥欄內,除汝而外,切勿準任何他人接近將圖書自架上取出。除圖書館員本人之外,勿使任何他人進入圖書室,并使圖書安然無損。……妥善看管汝之圖書—此乃汝自始至終永為首要之職責?!倍@是美國最早的圖書館員形象——圖書保安員。
1833年,彼得波羅夫和新哈蒙甫雪利建立了最早的城鎮收費圖書館,具有自由、公共性質的近代圖書館由此發軔。1890年,公共圖書館組織和發展,成為美國的一個法律制度。1876年,美國圖書館協會成立。1887年,麥維爾·杜威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了第一所圖書館管理學校,是為圖書館正規教育之始,標志著圖書館學已成為科學。在那時總統們的眼里,“一個民眾的政府而民眾沒有知識或者沒有學得知識的手段,只是笑劇的序幕,或者是悲劇的序幕,或者它可能二者兼有”,故公共圖書館在此時的美國遍地開花播種,而圖書館員用美國教育理事會主席羅根·威爾遜話說是“一個吃雜食的吞食一切印刷品的收藏家。”
二戰后,人類社會進入一個“知識爆炸”的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年鑒的記載,60年代世界圖書產量為25萬種,70年代增至50萬種,而1983年就已達到77萬種,幾乎每10年增長1倍。又如1960年美國科學家和工程師190萬人,1977年增到280萬人,增加了68%??茖W家數量的增長,促使了科技文獻數量的增長,其增長速度已超過了圖書館的承受能力。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圖書館的館藏不僅限于圖書,手稿,期刊,還有幻燈、電影片、唱片、各種縮微品等各種非書資料,以及使用這些資料的各種設備。
1963年,美國頒布“高等教育法”,至1975年,新建了608個高校圖書館。此外,還出現了大量的情報中心以改善圖書館的服務。對此,羅根·威爾遜依然擔憂地說道:“美國的圖書館員們深信:如果任這個趨勢不加阻止地繼續下去,大學校園將會被圖書館擠滿,就像中國的風景區被墳地擠滿了一樣。幾十年前有人曾指出:按照那時耶魯大學圖書館的圖書增長率發展下去,到2040年它的藏書量將超過兩億冊,占書架六千英里,僅編目工作就需要六千人?!?/p>
圖書館學專家馬丁一針見血指出:“把圖書館看成是由某一個館就可以獨自把資料收全的概念已經在變化?!倍?,“各個分散的、個體的圖書館結合成巨大的圖書館網絡,并用現代技術裝備將各個貯存單位的藏書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社會藏書體系?!庇谑?,一種新型的類似情報員的圖書館員出現——“他不但要會分析和管理他所負責的知識體系,還必須會把這個體系向國內和國際的情報網絡有效地加以說明”。
那么,未來的圖書館與圖書館員又會是怎樣的呢?早在1978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教授蘭開斯特便在他的著作《通向無紙信息系統》中預言,在電子信息時代,原由圖書館員開展的信息服務工作可由讀者自己直接進行,圖書館及圖書館員將難逃消亡的命運。雖然預言僅僅過去34年,不過對于哈佛大學近千名員工來說,這個預言不再遙遠,而是在上演——“斧頭已經架到脖子上了”。
“沒有一個高質量的圖書館就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這句自信滿滿的話,出自曾任哈佛大學圖書館館長、歷史學家保羅·柏克之口。哈佛之所以成哈佛,首當其功的可以說正是它那世界上規模最大、藏書最多的大學圖書館,也是美國最古老的圖書館。
1638年,約翰·哈佛病逝,他把一半遺產和400冊私人藏書捐獻給學校,于是學校就以哈佛命名,哈佛的捐獻成為當時哈佛圖書館的全部藏書。在最初階段,哈佛圖書館的藏書全靠捐贈,發展緩慢,到1723年僅收藏3500冊圖書,不過卻是當時殖民地最大的圖書館。1764年,藏書增加到5000冊時,遭受火災,大部分藏書被毀,僅存404冊圖書。1800年藏書達1.3萬冊。1841年首次有專用館舍,即仿照英國劍橋英王學院禮拜堂設計的戈爾大樓。1877年和1895年又兩次擴建。1915年,世界上最大的人文社科圖書館懷德納圖書館(由著名的藏書家、死于泰坦尼克號海難的哈佛校友海里懷德納捐建)開放;1942年主要收藏珍本和手稿的霍頓圖書館開放;隨后新英格蘭保存本圖書館、拉蒙特本科生圖書館、普西圖書館等相繼建成開放。
經過300多年的發展,哈佛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如今已達1700多萬件,設有100多個分館。不僅學校的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圖書館,而且還有各類專業圖書館。分館大部分設在哈佛大學劍橋校園內,有的遠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市,甚至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然而,這個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圖書館,在電子信息時代,似乎也難逃“厄運”。
“哈佛昨天解聘了所有的圖書館員?!?012年1月20日,哈佛最大的圖書館懷德納圖書館資源共享部負責人兼作家湯姆·布魯諾發表博文,將哈佛圖書館正在進行的改革稱為“圖書館員大屠殺”。因為就在前一天,哈佛圖書館宣布,在經歷兩年多的構想、調研、準備、設計四個階段后,圖書館改革正式進入貫徹實行階段,其中最重要一個轉變是“哈佛圖書館的員工將比現在少”,“一些職位將沒有,一些職位將有所變更,并會有一些新的職位出現”。
哈佛神學院圖書館編目員邁克爾·布拉德福德則將這一天稱之為“血色星期四”。據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的數據統計,自1999年到2010年,哈佛圖書館的員工總數一直持續下降,從1999年的1088位到2010年938位,哈佛圖書館員工總數共少了150位,對此前哈佛圖書館員柯思萊則悲觀地說:“在經過哈佛圖書館連續十年裁員后,我不知道我是否還能相信現在研究型圖書館員是安全的?!薄拔易顡牡氖鞘澜缟献詈玫膶W術圖書館系統正在自我毀滅?!?/p>
就在“大屠殺”的當天,推特上一條“哈佛圖書館員實際上已全部開除”的消息也被廣為傳播,吸引了廣大同行以及社會的注意。盡管推特的消息并沒有變為真實,盡管2月8日哈佛校長杜魯·福斯特給她的全體教職員工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來說明這項已經進行兩年之久的圖書館改革的勢在必行,然而哈佛圖書館員工的焦慮并未因此減輕,許多人認為自己對此并不知情。第二天,包括哈佛圖書館員、“占領波士頓”成員以及學生工會活動者在內的大約70名抗議者在哈佛廣場集會,齊聲唱著“贊歌”:“嗨,哈佛!你掙了錢,為什么就對待你的員工像垃圾?”
實際上,早在2009年哈佛大學校長杜魯·福斯特便啟動圖書館特別行動小組,對哈佛圖書館運行方式進行深入調研。其后,該小組在報告中提出七點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對圖書館分散結構進行重組。其后,哈佛圖書館執行工作小組成立,在其工作分析報告中,這個小組指出,哈佛給圖書館的財政總預算中,只有29%用于資料;而同行平均達到41%。很明顯,哈佛的資源沒有得到最大的利用。而另一項分析顯示,哈佛每年將其財政預算的3.3%給圖書館,幾乎是同類大學的1.9%的兩倍。這一切問題首當其沖地指向了哈佛歷來“各自為政”的分散的管理系統。
幾乎與此同時,2009年12月9日,大英圖書館的海倫·興登被任命為哈佛圖書館的代理指導人。踩著第一場大雪,興登來到了哈佛圖書館的辦公室,開始著手解決哈佛圖書館財政、空間、結構與合并等問題。興登在大學學習英語文學,還在倫敦印刷學院學習,受到身為圖書管理藝術家和手工藝人的羅杰·鮑威爾的專業訓練。在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收藏部工作14年后,1998年,她加入大英圖書館,成為圖書館一名高級領導。
2002年,她被任命為大英圖書館第一任收藏部負責人,在那里,她負責從大憲章到電子資料共1.5億件資料的保存、研究、收藏和安全工作。此外,她還是大英圖書館第一個全面的電子保存小組的創辦人之一,領導大英圖書館收藏管理方面的改革。一年后,新的圖書館理事會成立,監督改組計劃實施情況。此時,再經過一年的構想之后,哈佛圖書館開始進行大轉變,領導這次轉變的正是曾參與過世界上最大也是學術藏書最為豐富的大英圖書館的重組和轉變的興登。
2011年9月,理事會批準了對哈佛大學73座圖書館進行重組的計劃。這份計劃將按照館藏需求、內容、服務領域和特定的活動把這73座圖書館分成5組,統一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的名稱之下,之前“各自為政”的圖書館們將聯合成一個有機的藏書體系。同時,采用最新信息技術來裝備這個體系,如2011年1月,加入“借書合作伙伴”,與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MIT、耶魯等八所大學的圖書館“互通有無”;同時開始提供app下載,用手機也可以進圖書館了。
所有這些改革,最嚴重的一個“后果”便是2012年1月19日的“大屠殺”事件。所有的圖書館員都必須在三月之前去指定網站重新投簡歷,然后定崗培訓再上崗。7月,新的哈佛圖書館將正式運行,至今職位依然不明晰,而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裁員。
其實,如今哈佛圖書館所發生的對于美國大學圖書館員來說并不陌生,在美國其他一些大學早已貫徹執行,比如麻省大學艾默斯特分校,早在十年前就徹底對圖書館系統進行了大改組,在其早期的一個計劃中便削減了經費,取消了許多雜志的征訂,并縮減了20%的員工。
而哈佛圖書館的改革,在不少人看來是今后圖書館發展的一個趨勢,有著八十年以上歷史的大學圖書館幾乎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如黛莉克索雖然也將哈佛的這次行動稱之為“2012年圖書館員大屠殺”,不過,她也同時認為改革是必須的,因為“哈佛圖書館的行政結構系統自19世紀后期幾乎就沒有怎么變化”。
“在1980年代之前,一個圖書館員的工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圖書館買來讀者感興趣的書,然后通過卡片目錄借給讀者。然而信息的電子化與網絡的普及改變了這一切。比如說,我們至少不在集中精力購買書,購買在網絡上變得沒有意義,因為文件可以無限地很容易地下載到電腦和移動設備上。所以,‘獲取資料’的圖書館逐漸集中力量去獲取某種執照,讓他們能夠瀏覽和下載其他人所擁有的資料。我們從以前的情報收集員,逐漸變成情報經紀人?!?/p>
因此,在她看來,時代的急劇變化,未來肯定還有更多的“大屠殺”事件來提醒我們時代的變化。不過,圖書館員肯定有未來,而且還是一個光明的未來:他們只需要接受它肯定和過去的角色完全不同。不過,另一位圖書館員喬納森則認為,雖然改革會很疼,也可能失敗或是起反作用,但改革不可阻擋。
然而,這似乎僅僅是一個開始。據美國大學和研究圖書館協會的數據顯示,美國大學圖書館人均借閱量正在急劇下降,若按這個趨勢,這個數字將在十年后歸零。雖然喜歡擰巴的我發誓,一定會讓這個數字至少保持在1,但未來圖書館的模式越來越清楚:收藏數字化、操作電腦化、傳遞網絡化、信息存取自由化、資源共享化、結構連接化。在這里,圖書館員將不復存在。其實,這就是如今谷歌數字圖書館的樣子。
2004年,谷歌公司與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密歇根大學圖書館以及牛津大學圖書館合作,投資兩億美金,打造谷歌數字圖書館,在2014年時將這五家圖書館的1500萬藏書全部數字化。谷歌的雄心不僅于此,而是“整合全球信息,讓人人皆可訪問之利用之”,這與兩千多年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有著一拼,卻無需擔心戰火的毀滅。據說人類保存的圖書總數大概也就在1億種左右,若按谷歌現在的速度,在我有生之年是完全有可能看到這個收盡天下藏書的虛擬圖書館的完成的,這似乎也必定看到更多圖書館員遭屠殺的事情。
這讓喜新更戀舊的我有些悲喜交集。那時,我們是不是需要到博物館里去看書的模樣呢?那時,圖書館員是不是又如保安員哲羅德·比安一樣,孜孜教誨同行:“妥善看管汝之圖書——此乃汝自始至終永為首要之職責?!?/p>
轉載自@ 愛上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