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光明閱讀
編者按: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在這場戰爭中,巴金、魏巍等著名作家,寫下不少優秀的反映這場戰爭的作品,經典電影《英雄兒女》、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對一代代人的精神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軍旅作家王筠,近十年來專注于抗美援朝戰爭戰史研究和抗美援朝戰爭長篇小說創作,已出版《長津湖》《交響樂》等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120萬字。其中《長津湖》榮獲中宣部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等。為什么王筠積數十年之功,書寫抗美援朝戰爭的長篇小說?正如他在本報特約的這篇創作談中所說“作為一名軍旅作家,應當有情懷、有擔當,也有責任去書寫這場戰爭,書寫我們這個民族站起來的靈魂,把這段真實的歷史告訴讀者,告訴我們的子孫后代?!?/span>
《交響樂》
王筠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長津湖》和《交響樂》屬于我抗美援朝戰爭長篇小說系列當中的頭兩部作品。書寫的是七十年前那場打響在異國他鄉的戰爭,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志愿軍先輩,是偉大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壯舉,是我們這個民族不畏強暴,呼喚和平、維護和平的精神和靈魂。
從《長津湖》到《交響樂》再到剛剛完稿的《阿里郎》,我用大概10年左右的時間創作了三部書寫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長篇小說,這三部小說加起來,大約160萬字。而在此之前,我研究抗美援朝戰爭戰史已有20多年的時間。20多年間,查閱當時敵對雙方的戰史資料,遍訪幸存和健在的志愿軍老兵,為寫作進行了充分準備。從目前這幾部已經完成的作品來看,它們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所在。相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以抗美援朝戰爭的真實歷史為背景,書寫的是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文學發現、文學記錄和文學品質上。
就內容而言,《長津湖》是以朝鮮戰場上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描畫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與美軍精銳部隊美第10軍及其主力美國海軍陸戰第一師于極度嚴寒條件下的生死對決,彰顯了志愿軍官兵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大無畏精神,彰顯了人性和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什么呢?“信仰猶如一盞指路的明燈,照耀著我們的歸鄉之路”。這是印在《長津湖》扉頁上的一句話?!督豁憳贰肥且钥姑涝瘧馉幍谖宕螒鹨蹫楸尘?,以志愿軍某部軍直偵察營,某師醫院治療隊,某部穿插營和美軍某空降團戰斗群特遣隊的戰斗歷程為牽引,再現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彰顯廣大志愿軍官兵的家國情懷與民族大義,走近和還原七十年前那異國戰場上的冷酷與柔情,清澈與迷茫,溫暖和伴隨著溫暖的悲傷,將鐵血沙場和浪漫愛情,生死對決和人間之愛,人性光輝和信仰之源等當作音節、音符和音律,演奏戰爭與和平的交響樂。而戰爭本身就是一部宏大的交響樂章。與前兩部不同的是,即將面世的第三部小說《阿里郎》,距離抗美援朝直面對決的正面戰場已經產生出一段距離,從前方到后方,從戰時到戰后,時間跨越70年,寫了幾代人的恩情、友情、溫情和愛情,可以當作前兩部的延續,也是戰爭的延續。
《長津湖》
王筠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由此可見,對于戰爭的不同探索和發現,作為一種文學記錄,意味著重新描繪和重現戰爭的文學作品必定不同。因此也可以說,關注的視覺及其切入點的差異,決定著一個寫作者醞釀和寫作一部戰爭小說時能夠完成多遠的旅程。在這段旅行當中,戰爭的殘忍與嚴酷、崇高與偉大、高尚與卑劣等,或許都蘊含其間。
很多人會問我,為什么要積數十年之功,一門心思地研究抗美援朝戰爭的戰史,義無反顧地書寫抗美援朝戰爭的長篇小說?這要先從那條著名的大江說起。
源自長白山南麓,古為浿水,漢時稱馬訾水,上游又叫建川溝,至唐方始稱現名。它曾為中國的內河,后演變為中朝兩個國家的邊界。它就是鴨綠江,一條著名的大江。然而,成就其大的理由卻并不在此。真正讓它震蕩環宇和名揚天下的是那個冬季——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出于對共產主義的恐懼擔憂,美國不僅操縱聯合國成立了以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的所謂“聯合國軍”全面參與到朝鮮戰爭之中,還迅速將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以阻止中國的統一。不顧中國政府三番五次的警告,以美軍為絕對主力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兵臨鴨綠江,并且出動戰機轟炸中朝邊境中國一側的城鄉,將戰火直接燒到了中國的土地上。在此情況下,中國人民不得不奮起反擊這場強加到中華民族頭上的戰爭,為了新中國的國家利益和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打響。
此時此刻,新中國才剛剛建立一年,國土還沒有完全解放,戰爭的創傷尚未醫治,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另一方,挾二戰勝利之威的美國不僅國力強大,還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最現代化的軍隊。與武裝到牙齒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正面對壘,面臨著巨大困難。然而,1950年代的中國已不是1840年代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不是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的中國,更不是1900年代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候的中國,中國人民已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的國家,找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中華民族已從百年的混沌中覺醒過來。面對強敵,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們毫不畏懼,以五次大規模攻防運動戰將所謂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一直趕回到三八線,挫敗了其“統一”朝鮮半島的政治圖謀與軍事圖謀。經過兩年九個月零兩天的艱苦鏖戰,實現了停戰,維護了朝鮮半島的和平、亞洲的和平、世界的和平,維護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電影《英雄兒女》劇照 資料圖片
所以說,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堪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是我們這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一戰。通過這一戰,站起來的新中國不僅鳳凰涅槃,也真正實現了精神和靈魂上的強大。特別是面對著當代風云變幻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要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姑涝?,首先是不畏強敵敢打必勝的精神,是把國家和民族利益高高擔在肩上的精神,是維護和呼喚和平正義的精神。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我們極其重要的精神支撐。作為一名軍旅作家,我覺得自己應當有情懷、有擔當,也有責任來書寫這場戰爭,書寫我們這個民族站起來的靈魂。
就文學創作本身而言,我的抗美援朝戰爭長篇小說在宏觀上來說屬于一種戰爭文學的寫作,寫的是人類的戰爭,是戰爭與人,戰爭與和平。
戰爭文學的寫作,從根本上來說是揭示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的漠視、踐踏,是啟迪人類的良知,建構人類的初心正位,是呼喚正義與和平。戰爭文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文本范式,歷來為文學創作的重要承載,優秀的戰爭文學作品在紛繁浩渺的文學殿堂中光輝燦爛不勝枚舉。而抗美援朝戰爭于我而言僅僅只是作為一面舞臺或是一方畫布,描畫與演繹的還是人類的戰爭,是戰爭之重,戰爭之痛,戰爭之愛,戰爭之殤。因此,我要求自己的寫作要具備更加宏大的戰爭視野,看到更加宏大的戰爭場面,審讀和洞察更加復雜的人類命運。這個視野就是站在人類戰爭的歷史面前來回望戰爭,發現戰爭,反思戰爭,書寫戰爭。正如我在《交響樂》的扉頁上所寫的:“戰爭的最高境界或者說戰爭的終極目標在于和平,但是,今天的和平,不過是為了明天的戰爭而準備?!?/p>
回望七十年前硝煙彌漫激情澎湃的鴨綠江畔,一首戰歌成為最好的詮釋。在今天這樣一個特別的時刻,我們也終于能夠在一個最為合適的時候來重溫這首最為著名的戰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國野心狼
跨過鴨綠江,一個“跨”字道盡了人間百態,世事滄桑。這一跨,從1840到1950,跨越了整整110年的歷史時光,把一個積貧積弱仰人鼻息任人宰割的舊中國永遠甩在了身后。
七十年過去了。七十年來,很多東西被遺忘、廢棄、成為過眼的云煙,但是也有很多東西被探索、發現、記錄、保存并傳承下來,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文化遺產和精神符號??姑涝<倚l國及其偉大精神就是我們永遠的記憶,是我們生命歷程中永不磨滅的番號。
從文學書寫的可能性而言,這場七十年前的刻骨銘心的戰爭還會留給后人更多的思考。比如在戰爭的盡頭,是否還有另外一種歷史的面相?戰爭中個體的命運是否也可以葆有另一種可能?戰爭與和平是一個古老而恒久的命題,戰爭文學的寫作也是一場曲折的旅行,千轉百回。這個旅行中究竟會發生點什么,也許寫作者自己永遠都不得而知,它如同戰爭本身一樣撲朔迷離。一部戰爭文學作品,應該盡量多的留下各種各樣的可能與不可能。
作為戰爭文學的一種寫作,我的小說還嫌粗淺;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的一種文學發現與文學記錄,我的這些微不足道的作品也只是剛剛開了個頭?!堕L津湖》《交響樂》已經出版,第三部《阿里郎》也已完稿。最終能寫出多少部來,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說。但是面對這樣一場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偉大戰爭,我有信心用文學記錄的方式堅持下去,有信心將新的文學發現不斷充實到我的抗美援朝戰爭長篇小說系列之中,以紀念這場偉大的戰爭,告慰我們最可愛的榮光先輩。
轉載自@光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