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文化在線
據新華社消息,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分別將于3月4日和3月5日召開。此前,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和國家鄉村振興局的成立等都為文旅產業發展釋放了好的信號。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文旅產業將在疫情“創傷”之后重整旗鼓再出發,沿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繪制的藍圖,重構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不僅將撬動國民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也將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那么,2021年文旅產業在承接2020文旅態勢之下將呈現哪些特點?又有哪些發展趨勢?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受疫情影響,文旅行業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呈現出了新特點,是挑戰也是機遇。但總體看來,文旅行業亦“變”亦“不變”。
文旅產業的“不變”:一是中國文旅大消費文旅的融合和跨界創新的趨勢不變;二是旅游與生活方式越來越緊密結合,新中產消費趨勢不變;三是文旅產業在整體經濟結構中占比逐漸增加的趨勢不變。
文旅產業的“變”主要體現在以下五方面:
1.外循環受阻,內循環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驅動
2020年經濟中有一個非常熱的詞,叫做外循環受阻。受疫情影響,投資、外貿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約。因此,如何通過促進消費拉動中國龐大的內地市場,獲得更多經濟增長,也變成了關注的核心突破點?!俺鼍秤巍钡念j勢之下,國內游、周邊游、“宅經濟”逐漸火熱。
2.消費市場升級,中國旅游邁入4.0時代
在4.0時代下,文旅的發展與生活方式之間的關聯更為密切。也就是,文旅變成了本地生活方式的異地化。消費者生活中的需求和訴求,在文旅中幾乎都能找到相對應的元素和板塊。
3.“Z世代”成文旅產業主要用戶群體
與過往的60后、70后,甚至80后的消費群體不同,“Z世代”的消費群呈現出了求新、求變、求趣味、求實在等一些新的消費特點,他們是未來消費人群的主力。
在生活方式上,年輕群體也正在引領一種新的變化。他們旅行不再專注于簡單的觀光游,更加關注文旅產品的互動性和體驗性。
未來,引領消費的,一定是年輕的、活躍的和更擁抱互聯網、數字化的人群,內容消費也將更加的碎片化和視覺化。
4.年輕女性成為核心決策游主體
在所有帶有新消費需求的客群中,年輕女性消費群體最值得關注。調研數據顯示,以30歲至45歲已婚男性為調查對象,有71.5%的受訪者表示全家的出游決策由妻子來決定,而由男主人做決策的比例僅為15.4%。
年輕女性消費群體更加側重于體驗游、沉浸游,對新的異地生活、游樂場景更感興趣,也更容易為場景中的消費買單。
5.數字化正在重構旅游消費場景
數字化在文旅產業中發揮的價值越來越值得關注。2019年,故宮文創產品創造了15億的銷售額,而門票銷售額只有6個億。由此可看出,每一個文旅項目如果只局限于它的空間里,那么這個空間的承載力無法再進行成倍擴大。業內人士認為,一個項目如果能夠做到很大,一定是能夠打通整個項目的數字化空間,從而延展到更開闊的產業邊界。
文旅產業與新技術的緊密結合,也讓消費者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數字化正在重構整個旅游的消費場景。數字電影、數字博物館、虛擬IP,VR/AR,數字酒店、數字景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顛覆著傳統的旅游體驗方式。
文化消費與普通商品消費最大的區別是直指精神和心靈,劇場演出、博物館、視覺藝術、音樂、電影、節慶活動、體育休閑和旅游等,都直接反映居民幸福體驗和生活質量。春節期間,眾多城市紛紛推出消費券、旅游券,大大促進了假期文旅消費。從“消費券”到“購物節”,各地因地制宜、改革創新、特色發展,探索“新招”,積極培育壯大文化和旅游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費質量和水平。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就是要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在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系主任邵明華看來,強調用市場去配置資源,能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通過文化精品的消費,最終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紅色文化的繼承弘揚、創新文化的激情迸發。
在今年的各種舞臺上,昆曲、秦腔、評劇、川劇、河北梆子、京劇等傳統元素與當代舞美藝術融合,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展現“Z世代”數字文娛的創造力。
新生代在互聯網大潮中乘風破浪,傳統文化機構也隨機應變,紛紛上云、用數、賦智,加大新媒體、年輕化傳播。在疫情沖擊下,線上演出成了傳統演出行業不約而同的選擇。
從最初篩選“庫存”影音資料播放到主動推出全新作品,線上演出逐步轉型,成為藝術機構逆勢而上的全新突破點。疫情期間,中山公園音樂堂首先在微信上推出了86期“線上音樂會”,還把延續多年的暑期藝術品牌“打開藝術之門”也搬至云端;國家大劇院的線上直播成為常態,“4K+5G”的技術提升,使古典音樂、原創舞劇都可在“空中劇場”欣賞,擴大了傳播的廣度,讓藝術與觀眾隔空相伴。
疫情加速了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倒逼傳統文化產業在線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云展覽、云演出、云論壇層出不窮;出版社變身為數據庫;讀者畫像更精準,數據營銷鎖定消費者。
隨著文化和科技融合成為大趨勢,豐富的文化資源構成科技發展的重要內容支撐,科技進步也推動著文化形態和內容更新。
未來已來,內容海量、技術迭代、體驗震撼,互聯網深刻改變著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在提升效率的同時,重構了商業模式和組織形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曉明認為,全球文化市場的“最大變數”是文化價值鏈深度重組,由單一的“管道模式”變為多樣的“網絡模式”,發展的壓力變成轉型的動力,求變求新的改革發展動能不斷積聚;全新的數字生態中,是截然不同的算法、玩法和活法。適者生存,唯有開放思想,廣泛合作,才能開創共贏之路,放大文化影響力。
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七大區域發展戰略中,無形的“文化”舉足輕重:文化同根同源,增強區域合作的凝聚力;文化培根鑄魂,找到共同發展的向心力;文化賦能助推,放大區域協同的競爭力。
從文化產業內部來說,要“獨善其身”,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從文化產業外部來說,要“兼濟天下”,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
例如,長三角在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基礎上,形成了以文化市場要素健全、市場創新機制活躍為特點的長三角模式。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顧江分析,上海文化金融發達,文化商貿以及高科技賦能文化業突出;浙江民營文化企業資源豐富,旅游資源、特色小鎮,互聯網和文化產業結合方面非常突出;江蘇的旅游業發達,歷史文化名城繁多;安徽鄉村旅游特色鮮明。三省一市既有共性,又有每個地方的獨到之處,互補性強,攜手共同做大文化市場。
長城內外、運河兩岸、長征沿線,文化精髓彰顯,2021年將穩步推進長城、運河和長征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區域廣泛、主題鮮明,國家文化公園不僅將對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文旅融合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創造了實踐基地。
“鄉村旅游業日益成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方式。發展鄉村旅游扶貧需要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的特色資源,積極打造特色品牌?!蔽幕吐糜尾抠Y源開發司負責人單鋼新介紹,文旅部會同國家發改委推出了全國1000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300條各具特色的能讓大家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旅游精品路線,培育了一批優質的鄉村旅游品牌,帶貧富民效應凸顯。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專門提到“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2021年鄉村旅游將繼續發力,融合一二三產業,助推鄉村振興。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鄉村旅游也在持續升級:第一階段是看田和吃飯的“農家樂”,第二階段是游玩和放松的“鄉村休閑”,第三階段是民宿和體驗的“鄉村度假”,第四階段是居住和生活的“鄉村旅居”,吸引更多年輕人、藝術家走進鄉村,讓鄉村更有活力。
文化點石成金,賦能鄉村振興。融入現代傳播,直播帶貨、短視頻記錄讓農村鄉野生活躍然屏上,人們可以隔屏欣賞田園風光,可一鍵下單采購農副產品,城鄉的距離如此接近。
文化IP融入村味、村品、村藝、村趣,創意點燃鄉村,游客既可以感受田園風光,又可以體味未曾遠去的“鄉愁”,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鄉村既成為城里人詩意的“棲息地”,又成為農民致富的“聚寶盆”。
“中國不缺好故事,但缺少會講故事的人才和方法。特別要以外國人能聽得懂、感興趣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弊辖鹞膭撗芯吭涸洪L李向民認為,這樣的國際文化傳播,不僅是向國際社會展示民族文化,而且是在國家形象、對外開放、貿易投資、經濟效益、文化安全、尋求共識等方面尋求突破,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凸顯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基因與價值理念,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本文內容選自中國旅游網、邁點網
◆ 本文圖片來自文旅中國、新快網
轉載自@文化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