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一)
所謂“全齡友好”,就是要在圖書館的閱讀推廣中注重不同的年齡層并推出相應的服務舉措,其中要聚焦老年人、進城務工人員、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殘疾人等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的保障。以一老一小為例:少年兒童服務中,對0-3歲的嬰兒、4-6歲的學齡前兒童、7-15歲的中小學生、16-18歲的高中學生以及殘疾兒童等均要提供相應的服務資源、開辟相應的服務路徑、開展相應的閱讀推廣活動;老年讀者服務中,隨著老齡社會的加速發展,社會已呈現一眼望去越來越多白發人群的圖景,對圖書館服務與管理而言,將如何進一步優化面向老年讀者的圖書館服務擺上議事日程已顯得十分迫切。上海圖書館東館在開館之際推出的“廣播圖書館”就是服務老年讀者的新舉措,類似舉措應當成為所有圖書館拓展服務的新思考。
所謂“優質可及”就是要使圖書館各類優質服務資源“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城鄉巨量的廣大讀者觸手可及、就近可獲、便捷可得。這就要求圖書館開辟更大更寬更方便的圖書館優質資源獲取路徑:“更大”就是服務空間容量更大、優質資源數量更多、可預約可容納的讀者數更多,使更多的讀者可以享受圖書館的服務;“更寬”就是讀者可以更自由地錯峰選擇使用圖書館的時間、文獻借閱數更多、借閱期可以更長、獲取資源的路徑可更個性多樣,規避讀者數量眾多時服務路徑中可能出現的“交通堵塞”,提供給讀者更多閱讀機會;“更方便”就是讀者可以不受時空和方式限制地走進圖書館,既滿足“屏幕一代”青少年不耐煩等待的閱讀心理,也進行適老化的各項優化更新,進一步做出為讀者節約時間的各類安排,并提供與閱讀相配套的餐飲咖啡等各類休閑服務。這就需要圖書館在現有基礎上既不斷提升智慧圖書館的能級并形成更高品質的圖書館區域和社會服務共同體,同時在服務與管理中進行精細化和針對性的更新與改進。
在圖書館智慧化轉型的進程中,數以千計的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和科學院圖書館已經并正在形成物理空間、網絡空間和社會空間三大空間相融合的服務與管理立體格局,極大地提高了公共文化和信息資源管理服務的覆蓋面和實效性,這對于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地區各行業的圖書館文化治理具有重大的意義。隨著智慧圖書館時代的來臨,中國圖書館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前行中應當以人口規模巨大為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更加注重物理、網絡和社會三大空間的多向奔赴。
成都數字圖書館資源
中國人口規模巨大體現出人口層次結構的多樣性和群體廣泛的流動性,這就需要圖書館既注重物理空間的進一步優化提質服務,也要注重網絡空間的新增拓展服務,還要創新城市群、圖情行業間和社會空間共享一體的網絡協同服務,使“讀者在哪里,圖書館的服務就拓展到哪里”的服務理念推進落地,將圖書館的優質資源和服務在物理空間提供的同時,通過線上云端送到千家萬戶和千萬師生與廣大研究人員手中,也通過社會協同共享進一步送到社區、機場、地鐵、車站、景點、公園、碼頭、商廈、監區、醫院、軍營、養老院、蒙古包、科考船、學生宿舍、人才公寓、農家大院……真正實現圖書館服務的“優質可及”和“隨處可及”,讓圖書館成為巨量城鄉居住者和流動者均可親近、可獲取、可參與、可互動、可展示的文化新空間,并為圖書館文旅融合的創新發展提供新平臺與新空間。
中國各地區創新迭出的各類城市書房書屋和鄉村文化大院等服務載體以及不斷豐富的行走閱讀和文創產品,既扮靚了城市文化的形象,也做實了農村文化民生的內容,成為有溫度的文化舉措和暖民心的文化行動。這些創新載體需要在發展中進一步鞏固并不斷拓展提升。
南寧市民中心內的“市民中心圖書小站”
中國人口規模巨大也體現在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這就需要圖書館服務體系的空間布局進一步提高覆蓋面,使原有的縣域總分館建設進一步鞏固和深化,使原有的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實現互聯互通和一體化發展,提高其實效性,并通過智慧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創新轉型,讓圖書館服務的陽光進一步普照至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的廣大讀者,縮小城鄉和地區圖書館服務間的差距,不斷促進城鄉區域圖書館事業的協調發展。同時,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等城市的同層次和差異層之間,可以開展各種文化共同體的協同共享,并開展破解所面臨的巨量讀者服務共同難題的研究與交流。
在三大空間多向奔赴中,圖書館也可以基于巨大讀者流量的服務與管理實際,鼓勵并引導讀者線下線上參與圖書館的文化資源創新并融入文化治理流程和全過程民主實踐,積極推進各類志愿者服務和圖書館文明創建工作的深入開展,從而促進滿足讀者的文化需求與增強讀者精神力量相統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以人口規模巨大實現圖書館
更高質量的新提升
人口規模巨大既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挑戰,也給圖書館事業更高質量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中國各省市地縣和各行業的圖書館正可藉以優化圖書館的發展生態,轉變圖書館的發展方式,重構圖書館的發展格局,努力提高圖書館服務的覆蓋面和實效性,在新起點上創造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業績。
中國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從國家層面推動的文化數字化發展的相關政策舉措已逐步由依托工程項目實現重點突破上升為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全局部署,從主要聚焦于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拓展到對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數字化內容供給、文化數字化消費場景體驗和文化數字化均衡發展等領域的系統謀劃。
西寧市圖書館大數據智慧墻
《中國圖書館學報》于2021年第1期和2022年第2期先后發表了《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開啟圖書館智慧化轉型新篇章》《圍繞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積極推進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的文章,2022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在制定的目標任務中也將體系建設更加健全作為著力點,其中包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全媒體傳播體系、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文化法律法規體系和政策體系等。這些都從圖書館事業的全局為我們著力建設惠及全體讀者的智慧圖書館體系提供了遵循,也成為圖書館服務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的有效路徑和方法。
因此,在全國整體統一發展的進程中,如何在省域、市域、縣域、城市群以及大學、科學院等系統中建設布局惠及全體讀者的智慧圖書館體系將成為今后若干年中的圖書館業界之大者。令人可喜的是,2022年9月28日對外開放的上海圖書館東館正在呈現出中國特色智慧圖書館發展的全新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的東部增長極。
我們需要以歷史主動精神,在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構建中,不斷涌現出南部增長極、西部增長極、北部增長極和中部增長極,不斷形成圖書館各行業率先發展的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的排頭兵和示范點,打通各層級圖書館智慧平臺和資源庫群,通過國家層面統籌協調和地區行業層面的主動作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又好又快地走深走實,讓億萬讀者能夠走進圖書館精神文化共同富裕的共享空間。
超過10億的中國網民和手機網民也為圖書館服務提高效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是,中國圖書館的服務正在從“百網齊發千人云聚萬人同觀”進一步擴大上升為“千網齊發萬人同聚億人同觀”,這正是人口規模巨大給圖書館事業帶來的發展新機遇,是以往圖書館獨立的物理空間所不可想象的,也是以往圖書館有機體和數字圖書館建設進程中難以企及的。
《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海報
2022年8月,“遼寧非遺”講座首次走進國家圖書館講堂,遼寧擁有7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218項省級非遺項目,剪紙、皮影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講座講解了海城高蹺、撫順地秧歌、凌源皮影戲、岫巖玉雕的素活技藝等具有遼寧地域特色非遺項目,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當日線上觀看量達120萬人次;而2022年9月《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回歸,首期《永樂大典》相關話題閱讀量竟然突破了5億、全國視頻播放量接近4,000萬。如此巨大的服務效能,只有通過智慧圖書館時代的圖書館智慧體和社會文化協作共同體才能將這樣的夢想變為現實,并在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進程中成為圖書館引以為榮的經常性現象。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對此曾在網上撰文評論道:“古籍閱讀是小眾、分眾的,古籍傳播卻是大眾的……《典籍里的中國》將戲劇、影視、文化、學術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了跨界融合,多維共創?!币虼?,巨量的網民數為圖書館走出智慧圖書館轉型發展新路提供了諸多可能性,也為托舉起更高品質的圖書館文化生活提供了載體。無論是公共圖書館還是大學圖書館以及科學院圖書館,在這方面都具有無可限量的發展空間。
面對億萬讀者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和不同層次的新需求,面向未來的圖書館的高質量發展必須順應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作為圖書館服務供給側的創新發展需要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發力并狠下功夫。
鹽田區圖書館的智慧坐席與自助服務
從硬件設施而言,一是需要新建改建或擴建已難以適應讀者服務新需要和圖書館服務新發展的圖書館,也可以進行館舍部分空間的更新改造,讓讀者在更加優雅舒適和更高品質的環境中進行閱讀學習和交流;二是需要進行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加強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及文化體驗體系建設,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智慧服務、文化云服務乃至虛實共生的元宇宙全新服務的新要求;三是需要進行綠色生態低碳節能的設計和更新,通過綠色設計、低碳設計和可持續設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圖書館,為國家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雙碳”綠色發展戰略添磚加瓦。
從軟件要素而言,一是需要提供面向所有讀者的更高品質就近便捷的文獻借閱服務,讓圖書館的新書、好書、童書、有聲書、專業書、電子書、全媒體書等都能觸手可及或就近可得;同時要在原有基礎上提供更高品質的無障礙服務,讓閱讀推廣的陽光普照至全國8,500多萬的肢殘、盲人、聾人、腦障以及綜合殘疾讀者,在以往盲道和殘疾人閱覽室的基礎上,讓無障礙服務體現在圖書館各大空間,對各項針對性服務作出更具人文關懷的安排。二是與時俱進地策劃推出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內容,以滿足不同讀者群體的文化新需求,如中國各地區的圖書館曾先后推出了圖書館之夜、閱劇場、音樂會、元宇宙論壇、主題講座展覽等等,在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新增量;同時要通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提供體現和平發展的諸多文化主題,使億萬讀者在圖書館接受豐富多樣的世界文明的學習和體驗,為不同群體的讀者帶去不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并使和平發展的負責任大國形象進一步彰顯,為圖書館服務的精彩紛呈不斷添寫上新的畫筆。三是不斷培訓提升圖書館員的智慧服務能力、智慧閱讀能力以及數據素養,以適應人機日趨融合的圖書館服務與管理新趨勢,讓圖書館與人工智能和元宇宙共同發展成長,讓各地區各群體的讀者都能沐浴到圖書館所提供的更加充實、更為豐富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陽光。
蘇州第二圖書館推出的閱讀活動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國圖書館事業的新發展正未有窮期,中國圖書館人需要以歷史自信和歷史主動精神,注重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走在文化發展的前列,既為中國圖書館事業的新發展譜寫新篇章,同時也將改寫全球圖書館現代化發展的版圖并藉以豐富世界圖書館的文明新形態,為世界圖書館事業的現代化發展貢獻東方中國增長極的新增力量。
轉載自@文化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