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中國文化報
近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會議公布了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遴選的51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本文聚焦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與社會化”方面案例,采訪相關機構的負責人、專家,對案例的典型價值、示范性進行解讀,呈現其在促進城鄉共享文化成果等方面的效能。
社會化:
創新社會力量
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模式
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是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相關建設和運營,通過豐富服務供給主體、發揮各方專業優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能?!笆奈濉睍r期,對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的要求更高,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已成為重要目標任務。
在近日公布的51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中,不乏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實踐成果,展現了新穎的服務內容和形式、多元的社會力量參與方式以及特色化、差異化的運營模式。
公共文化服務創新項目不斷涌現
典型案例是各地涌現出的一批創新項目,體現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帶來的美好效應。
福建省晉江市打造的24小時城市書房,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文化項目,通過“政府主導、市鎮聯動、圖書館主動、社會力量互動”的共建共享機制,形成了聯動共建、多業態組合的特色,讓城市書房成為“不打烊”的市民公共文化空間,讓閱讀融入市民生活。
晉江市打造24小時城市書房
晉江市圖書館供圖
每到晚上,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不少鄉鎮的文化廣場都會響起朗朗上口的村歌,成為休閑娛樂的新潮流。博羅縣組織文藝志愿者深入鄉村(社區),用音樂挖掘農村文化資源,引導社會力量以鄉村為舞臺、以農民為主角,為部分行政村創作村歌,打通文明實踐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的“文化賦能以文美城打造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生態集群”項目,將打造新型文化空間與城市建設目標有機結合,植入人文藝術場景,推動城市空間形態、業態、文態加快蝶變。
社會力量參與形式日趨多元化
目前,全國各地通過對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建設的不斷實踐與經驗積累,探索出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或企業投入、設立基金會等多元化的社會力量參與模式。在這些典型案例中,也有不同形式的體現。
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的“文化公益創投”項目在全國首創將公益創投創新機制引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走出一條社會化助力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創新道路。公共文化服務公益創投嚴把項目質量關,由第三方專業機構作為承辦單位對各個項目進行設計輔導、問題督導、過程監測、成效評估,并為獲選實施項目的文化類社會組織提供多次培訓、輔導、咨詢等綜合性跟蹤支持服務。2018年以來,總服務人次達20.25萬,服務時長達1.62萬小時,為鄉村公共文化發展引入200多個社會組織,培育基層文化志愿團隊500余支,培訓基層文藝骨干1萬余名。
浙江省龍游縣搭建了以百家站堂共建、百村賽事活動、百師千場培訓為主要載體的“三百聯盟”運作新體系,迭代基層文化陣地建管用育新模式。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社會化運作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社會化服務范圍,開展農村文化禮堂“站堂聯盟”社會化管理,各文化公司選拔、村組織評議、文化體育部門公示一名“文化村長”,把文藝培訓、活動策劃、文藝隊伍組建等工作做出亮點,探索出一條“花錢少、方法巧、效能高、服務廣”的工作路徑。
運營模式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近年來,很多地區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打造了包括整體運營和項目運營、政府購買運營和政社合作運營的多元融合模式,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運營的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街道的“東城區27院兒”,通過升級公共服務設施、引入第三方運營機構等有效措施,每周開展至少8場公共主題活動,成為社區居民乃至全城文藝愛好者分享交流、寓教于樂的空間和平臺。秉承“以藝術推動社區發展”這種全新的社區營造理念,運營方北京ONE藝術創意團隊通過豐富多元的內容與靈活多變的空間整合,將“東城區27院兒”打造成為物理空間的“文化磁石”,吸引老人、年輕人、青少年爭相成為參與者。
“東城區27院兒”以社會化運營激發城市街區文化活力
“東城區27院兒”供圖
上海的“我嘉書房”是社會化合作模式創新運營的多功能、自助化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兼具24小時自助圖書室、文化交流休閑空間、志愿者服務站等多元功能,探索實踐了“政企合作、資源共享、文化增值、百姓受益”的運營模式。
數字化:
搭起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高架橋”
可以靜靜品味一本好書,可以參加豐富的培訓課程,還可以盡情體驗數字化和智慧化的便捷,過把科技“癮”……這是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以“一書房一主題一特色”理念打造主題圖書館矩陣所呈現的效果。
在近日公布的51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中,一批體現智慧化、智能化、數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受到業界關注。
公共文化服務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則是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服務方式。2022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強調統籌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供給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
數字化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一大指標和重要方式,不僅有利于培養新時代的文化生活方式,也能提升服務效能,助力社區治理和鄉村振興。
多年來,北京市石景山區不斷探索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新路徑,將公共文化服務與基層社區治理緊密結合,與街道重點工作和地區社會資源結合,通過數字化手段優化社區管理和服務,形成了“文化+黨建”“文化+智慧”等模式,讓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供給成為“文化+”社區管理的智慧化與精細化的重要一環,以此推進社區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湖南省長沙縣把兼容性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作為重點,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數字資源全覆蓋和線上直播、互動等形式,讓偏遠地區的群眾可以在線上聽文化講座、參加藝術培訓,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不缺席”,提升群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
數字技術的更新升級,常常能夠帶來跨界融合的更大可能性,從而更好滿足群眾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深圳市鹽田區巧妙地將人、書、館、城融合在一起,構建高品質的智慧書房服務體系,將智慧圖書館、讀者服務、文化展示等功能集成,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讀者需求的精準匹配,構建多元公共閱讀服務體系。同時,充分利用不同人文生態環境特點,將閱讀與旅游深度融合,為市民和游客提供閱讀、學習和交流的多元復合空間,不僅顏值在線,更以“智慧”驚艷了眾人。
深圳市鹽田區圖書館紅色精神譜系專題館
鹽田區圖書館供圖
江西省分宜縣融媒體中心通過數字化手段深入推進新聞出版、文化傳媒和網絡視聽產業的融合,實現了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和數字文化創新的有機結合。
湖南、上海、廣東等地村鎮還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將公共文化服務與當地旅游、商業、教育等領域發展有機結合,有效提升了當地群眾的生活品質。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不僅需要設施設備等硬件配套,更需要思維理念等軟件更新。此次發布的51個典型案例中,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更加意識到,數字化技術的加持只是一個層面,要通過數字化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轉型升級,還需從制度、技術、人才等方面入手,打造智慧化、數字化、社會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新生態。同時,還需要加強各地的合作與交流,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共享發展,讓數字化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高架橋”,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更加適應現代化要求
助力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發展文化事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以人民為中心,到群眾需要的地方去,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宗旨和承諾。公共文化機構遍布城鄉基層、群眾文化直接面向群眾,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優勢。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要推進至基層“最后一公里”,需要發揮所長,盡其所能,講求實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近日發布的51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中,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和社會化以其迅猛的發展速度和顯著的落地成果,成為業界關注的重要趨勢。
向人民群眾提供更現代、更高效、更具“科技含量”的公共文化服務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根本目標。
在中山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肖鵬看來,此次典型案例的遴選聚焦基層,本身就值得鼓勵和點贊,這對推進城鄉一體化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叭珖煌貐^都能夠從典型案例中找到可參照的模式、可借鑒的經驗、可學習的范本,能夠汲取發展信心和動力?!毙i認為,基層與縣級以上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側重點有所差別,前者強調“飛往尋常百姓家”的覆蓋面,后者注重場景化、特色化的呈現力。而兩者相同的是評估標準:作為一種滲透性服務方式,數字化在城鄉公共文化領域越趨于日?;?,證明其發展越成熟,其連接賦能聚合的特點越顯著。這也意味著,功能強大的數字化不是一日之功,而要循序漸進、長期探索、不斷創新。
結合自身研究領域,肖鵬特別提到,這批典型案例對地方政府和相關文化機構的重要啟發在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不一定要做得“高大上”,還應追求“深廣精”,要符合地方發展實際,解決具體問題,堅持效能導向。無論是建體系、搭網絡還是做平臺,數字化都不是一個物質性的概念,而是思維上的突破,要在關注技術之外,更重視培養人才,發揮好從業者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人們的數字化應用能力和適應能力。
在51個典型案例中,有15個涉及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占比高達30%,顯現了社會化在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館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沈泉生分析,所涉及的社會化案例中有12個是政府購買運營管理服務。不難看出,當下不少地區的基層政府部門把購買服務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手段和途徑。社會力量參與對人員設施相對匱乏的鄉鎮和村、社區也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在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在頂層制度設計、業內思想認識、跨界政策配套、行業標準規范、社會力量培育、地區發展差異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痹诳隙òl展成果的同時,沈泉生指出,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不僅是文化部門、文化類社會力量的事,也是一項多部門、多維度、多學科的綜合性工程,需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開放的機制,既要避免將服務職能不加區分地“一包了之”,又要避免缺乏監管考核的無序“外包”,更要杜絕包給不夠專業的機構或組織?!罢徺I服務只是社會力量參與的方式之一,還需進一步開拓創新。未來,高質量的服務社會化應該是高責任的采購主體、高素質的承接主體、高品質的服務產品、高水平的監管機制和高效能的服務交易體系同時‘在場’的結果?!鄙蛉f。
“我們應該格外關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這份關注不僅要考量功能提升,更重要的是思考價值意義,要將之擺進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要把握‘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大方向。從這一層面來看,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和社會化在基層的發展,使命是重大的,影響是深遠的?!敝醒胛幕吐糜喂芾砀刹繉W院教務處副處長甘久航認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和數字化要更加強調引領性,更加適應現代化要求,找準需求點和突破口,提高站位,更新理念,適時切換服務模式,努力在系統化、網絡化、體系化方面做文章,持續滋潤鄉村文化,激發群眾文化活力?!盎鶎庸参幕找μ嵘б娴木C合化,通過高水平的數字化和社會化真正納入社區和鄉村治理大盤,彰顯其對鄉村振興的獨特價值?!备示煤秸f。
轉載自@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