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愛上圖書館
近年來,“互聯網+”呈井噴式發展,為教育、金融、交通、社交等經濟生活領域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互聯網助力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產品和服務實現了空前的跨區域流動,互聯網無疑是人類智慧的交融匯聚平臺。
“互聯網+”的崛起同樣為圖書館發展帶來新契機,將“互聯網+”與圖書館深度融合,是圖書館由“知”轉“智”的必經之路,是信息時代擺脫被邊緣化命運的轉型關鍵。如何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全方位創新和轉型,如何構建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圖書館實現智慧服務,是當代圖書館必須正視的責任與挑戰,也是圖書館界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一、 “互聯網+”與智慧圖書館
1、 “互聯網+”的內涵
“互聯網+”是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生態。簡單來說,“互聯網+”的生命力,源于加法的可行組合,“互聯網+傳統行業”=轉型創新,通過深度跨界融合、開放連接,通過創新驅動、結構重塑,對各領域進行改革推動,這也是“互聯網+”的特征所在。
如“互聯網+交通”實現了智慧交通、綠色交通;“互聯網+金融”擁有了P2P模式的網絡借貸平臺,手機理財APP,以及支付寶類第三方支付平臺,實現低成本高效率。依托互聯網平臺、新一代信息技術將互聯網與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已經成為一種時代潮流,一種國家生態策略,勢必會影響圖書館的改革創新。
2、智慧圖書館的發展
伴隨信息環境和用戶需求的發展,圖書館經歷了傳統服務、知識服務、智慧服務三個階段。
2003年,芬蘭奧盧大學圖書館的AittolaM首次提出智慧圖書館的概念,指出智慧圖書館是一個不受空間限制、可被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可以幫助用戶找到所需圖書和相關資料。智慧圖書館在我國國內出現的時間較晚,對于智慧圖書館的定義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筆者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互聯網等),基于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高效化系統應用之上的智慧型移動圖書館?!爸腔蹐D書館”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智慧”二字上,智慧服務是一種綜合能力,以用戶為中心,關注用戶體驗,借助移動互聯網,連接用戶、圖書館、資源,實現個性化、人性化、專業化信息推送,促進共建共享。
由此可見,智慧圖書館是未來圖書館服務的新模式,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新發展。
二、“互聯網+圖書館”模式
1、“互聯網+圖書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目前,國內的智慧圖書館研究,遠遠落后于英、美、日等國家,圖情界的研究多集中于技術層面,忽視理論層面和人文層面。面對“互聯網+”浪潮的沖擊,無論在理論體系還是應用模式層面,圖書館發展都沒有現成案例與模式可供參考。
鞏固學科地位與價值,保證圖書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圖書館立足的根本,圖書館唯有融入“互聯網+”浪潮,利用“互聯網+”理念、思維、技術進行智慧建設。
另外,從理念層面來說,比較“互聯網+”和智慧圖書館的定義和特點,兩者均強調“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強調開放連接等;從技術層面來說,智慧圖書館源于智能圖書館,突出數字化與智能化,同樣依托互聯網核心技術;從單純性質來說,互聯網和圖書館不存在競爭,可以相互服務,“互聯網+”與智慧圖書館的深度融合是可行的。
2、 “互聯網+圖書館”=智慧圖書館
2.1 熱度分析
有關智慧圖書館的研究自2012年起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通過對以上文獻的調查研究可知,當前國內的智慧圖書館研究多集中于定義、應用技術方面,服務層面和人文智慧層面的相關文獻較少。
國內基于“互聯網+”視閾的智慧圖書館研究總體處于單一、不成熟的狀態?!盎ヂ摼W+”下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需注重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利用“互聯網+”理念和技術,打造智慧圖書館新姿態,實現智慧圖書館與用戶的交流與互動。
2.2 “互聯網+”與智慧圖書館的交互關系
“互聯網+”深刻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發揮“互聯網+”的先導力量,將“互聯網+”引入圖書館管理系統,努力探索圖書館的智慧所在,有利于提高圖書館服務與創新的智慧化水平?!盎ヂ摼W+圖書館”是一種創新重構模式,將智慧圖書館加入“互聯網+”這個生態體系中,加強兩者的深度融合與創新驅動,從而實現“互聯網+”與智慧圖書館的互利雙贏,為用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專業化、人性化、移動化服務。
三、 基于“互聯網+”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服務
1、由“知”轉“智”
當前,物聯網、大數據、云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廣以及新媒體的出現,使互聯網技術充斥著整個經濟社會,基于網絡環境的創新轉型成為大勢所趨,傳統信息服務轉變為虛擬電子信息服務,以圖書館為中心的被動服務也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主動服務,信息化賦予了圖書館“智慧”的因素,面對機遇和挑戰,圖書館應積極構建“互聯網+圖書館”的創新模式,實現知識服務到智慧服務的升華。
基于“互聯網+”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服務應依托“互聯網+”技術從人員、資源、服務幾個層面進行一體化轉型與創新。
1.1 以人為本,關注用戶體驗
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圖書館建設,本質是滿足新信息時代的用戶多元化需求,實現“互聯網+”形勢下的智慧化管理與服務。智慧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文智慧,鑒于“互聯網+”與智慧圖書館理念的相通性,“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主導”成為智慧圖書館發展的頭等大事。
用戶是智慧圖書館的受益者,因此要關注用戶在使用前、中、后的體驗,為其構建便利化、個性化、人性化的用戶網絡服務平臺。同時,要加強基于用戶數據的挖掘分析,包括用戶的訪問時間、行為蹤跡、閱讀偏好、瀏覽記錄等,統計用戶資源,重視用戶評價系統和反饋系統建設,將有益于智慧圖書館服務實現質的飛躍。
館員是智慧圖書館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館員的知識水平和數據素養將直接影響“互聯網+”視閾下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加強館員多層次培訓,引導館員實行自我學習和自我評估,提升館員專業水平和技術能力,保證智慧圖書館提供專業化、智慧化、高效化服務。
1.2 整合資源,提供一站式智慧檢索
智慧資源是基于“互聯網+”實現智慧圖書館智慧服務的基礎。從館外生態圈來看,“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的深度跨界融合及館際交流與互動,保證了信息的流動性;從館內生態圈來看,智慧圖書館需要重視兩種資源:一是館藏資源,包括紙質、電子期刊、數據庫等任何文獻資源;一是用戶資源,包括用戶資料、入館記錄、借閱數據等相關信息。
“互聯網+”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應具有全新定位,對所有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分類、聚合,構建統一一站式檢索系統,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開放性的檢索途徑,力求推送用戶真正需要的信息,并實現知識增值。
1.3 智能融合,實現開放式智慧服務
“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用戶基于智慧的交流和互動,是智慧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縮影。圖書館智慧服務可以劃分為傳統服務和數字化服務,依托“互聯網+”的推廣,實現跨行業、跨區域的深度融合和共享協同服務,實現對智慧圖書館智能系統、智能設備、智能技術的應用。
智慧服務要秉承服務新理念,提升服務技術,改進服務品質,優化服務團隊,同時要具備科學眼光,保持信息敏感度,開創“互聯網+圖書館”特色道路,打造智慧圖書館新模式。
2、技術驅動,重塑智慧結構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重點是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行業的融合創新,智慧圖書館強調利用新一代“互聯網+”理念和技術讓圖書館的資源、設備、信息等“能說話”“會說話”,技術成為智慧圖書館構建的重要支撐。
2.1 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
“互聯網+”下的物聯網即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圖書館設備及機器接入互聯網,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實現用戶與用戶、用戶與資源、用戶與設備等的信息交互,改變傳統模式僅通過OPAC目錄和數據庫查詢的單一模式,利用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技術加快圖書館實時數據信息的感知、識別、跟蹤、分析和傳送,深度挖掘用戶資源,統計與挖掘用戶多元化信息需求,提供專業性、智能性、個性化的推送信息,提升智慧圖書館服務水準。
2.2 互聯網技術在智慧圖書館的應用
“互聯網+圖書館”是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的方向,面對“智慧”的挑戰,“互聯網+”技術優勢成為重要支撐,在關注物聯網在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中應用的同時,圖書館全面轉型還需要借鑒RFID技術、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多種技術。
RFID是對圖書館自動化管理模式的創新,可通過無線電訊號感知、識別、追蹤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利用頻率信號將信息由RFID標簽傳送至RFID讀寫器,擁有圖書藏、借、閱一體化的功能,在圖書自助借還、自動上架、智能盤點、安全防盜、火災預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云計算技術是具有超強計算和存儲能力的平臺,以用戶為中心,重視用戶體驗,以期為用戶推送個性化的數據,云計算可以為智慧圖書館的構建提供虛擬化存儲、綠色數據計算等高效化服務。
大數據是 “互聯網+”時代圖情界研究比較多的技術,通常視大數據與云計算為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大數據特色在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對于圖書館智慧服務和決策具有關鍵作用。
此外,“互聯網+”下各種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都將提升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水平,智慧圖書館的構建需要明確定位,緊隨潮流,努力推進多元、精細化服務。
3、基于“互聯網+”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構建模型
“互聯網+”時代,智慧圖書館的構建強調三點:物質、技術與服務,筆者相對應地將智慧圖書館構建模型分為3個層次來描述,分別是數據層、平臺層、應用層。智慧圖書館的智慧服務需要全方位、多層次的有效互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完成數據的一系列運作,才能最終提升智慧服務能力,向用戶推送高效的服務內容。
“互聯網+”的崛起推動了圖書館智慧發展,“互聯網+圖書館”是圖書館適時調整、創新服務的新模式。在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的進程中,軟硬件開發、數據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館員培訓等多項環節需要進一步調適。
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圖書館應時刻保持科學眼光,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提升智慧服務的理論與實踐,促進圖書情報事業穩定發展。
本文來源:圖書館報/摘自新世紀圖書館
圖片來源:圖書館報/摘自新世紀圖書館
轉載自@?愛上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