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 書香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下,在文化領域相關立法的完善和保障下,中國數字內容產業堅定文化自信,持續創作精品內容,積極探索業態革新,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凸顯。近十年來,中國數字內容產業在市場規模增長、產業結構調整、業態模式創新、文化出海探索、協同文旅轉型、實體產業升級、科技互動融合、助力共同富裕、穩定社會就業以及強化未成年人保護等十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趨勢性成就。
數字內容產業市場規模保持快速穩定增長
近十年,中國數字內容產業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2157.8億增長至2021年的14009.6億,年復合增長率近25%(如圖1)。產業高速增長的背后,一是得益于國家政策的鼓勵、扶持和引導,為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作出了科學頂層設計;二是立足于各內容平臺對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依托技術和產品創新持續迸發出新的增長點;三是得益于分享經濟模式優勢與數字內容產業的有機結合,各平臺通過為公眾提供普惠且低門檻的內容生產工具和流量分發平臺,激發了大眾生產熱情,開拓出更加多元化的商業模式。
數字內容產業內在結構持續調整更加多元
十年間,中國數字內容產業內在結構不斷發展完善,核心業態保持穩定發展,新生的細分業態增長強勁。網絡新聞媒體、網絡游戲一直占據中國數字內容產業核心業態的位置,兩者市場規模占比約六成。其中,網絡新聞媒體市場規模占比約四成,位居全部細分產業之首。同時,以網絡短視頻、網絡直播為代表的新型視頻業態迅速發展,二者市場規模占比已從2017的7%增長至2021年的23.1%,超過了網絡游戲。
網絡游戲、長視頻近年來持續面臨運營模式升級挑戰與營收結構轉型壓力,產業規模占比呈現下降態勢。2017-2021年,網絡游戲在中國數字內容產業整體規模中的占比從32%持續下降到21.2%;長視頻在中國數字內容產業整體規模中的占比從2019年的11.5%下降到2021年的8%。
而網絡短視頻、網絡直播的占比則不斷攀升(如圖2)。背后原因有三點:一是通過UGC模式獲得大規模定制化內容,低成本解決了內容來源,從而具有了成本優勢;二是通過算法推薦解決了海量需求與內容之間的精準匹配問題,從而具有了分發優勢;三是滿足了用戶在時下快節奏的生活中,以碎片化的時間獲取知識、娛樂的新消費需求特征,從而具有了用戶優勢。
數字內容產業不斷推動業態模式迭代創新
十年間,中國數字內容產業在內容生產模式、內容傳播模式以及內容消費模式三方面不斷推動業態模式的創新。
一是內容消費模式從“靜態圖文模式”向“動態視頻化模式”演進。移動互聯網的4G、5G技術日益成熟并大規模商用,使得帶寬成本大幅度降低且速度大幅度提升,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短視頻等視頻化的內容傳播模式得以快速崛起。
二是內容生產模式經歷了從“PGC專業創作”到“UGC全民生產”繁榮的發展。移動互聯網時代,視頻設備、云端存儲、剪輯軟件等內容生產工具的多樣化、便捷化,解決了創作和表達的門檻問題,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生產者。
三是內容傳播模式從被動接收的“人找信息”向個性化主動推送的“信息找人”轉變。算法推薦作為一種信息過濾分發系統,通過獲取人們的使用數據,分析用戶的行為習慣和喜愛偏好,進而實現了海量熱點內容更高效、更大覆蓋群體的傳播。近年來,快手、抖音、B站、視頻號等短視頻應用的迅速崛起都與算法推薦息息相關。
數字內容產業加強出海力度布局全球市場
十年間,中國數字內容產業出海力度不斷加強,內容和模式同時出海已經成為典型特征。以網絡文學為例,2021年經中國出海網文平臺在當地的深耕細作,超萬部優質網文作品被翻譯輸出到海外,海外用戶規模同比增長74.6%至1.45億人,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72.3%至30.7億。目前,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影響力甚至已經被稱為比肩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美國好萊塢的世界流行文藝。
中國數字內容產業的海外發展,從短期來看成熟的美、日、韓市場可能會提供較高的收益,但長期機遇應會落腳在新興市場國家。以網絡游戲為例,網絡游戲一直被譽為中國數字文化出海的橋頭堡。2021年中國國產移動游戲的海外收入已占全球移動游戲市場規模的23%,顯著高于美國(19%)和日本(18%)。但自2016年始,中國移動游戲海外用戶消費規模主要的增長動能來自歐洲、中東、北非以及亞太地區,新興市場國家還有較大的市場空間有待中國游戲企業挖掘開發。
數字內容產業帶動傳統文旅產業轉型發展
十年間,中國數字內容產業積極推進傳統文化的科技創新表達,成功助力優秀傳統文化“出圈”。借助數字媒介傳播,融合VR、AR等創新科技手段,呈現傳統文化魅力的新型藝術創作形式不斷取得成功。如2021年2月河南衛視推出的《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以河南博物院中的鎮館之寶為吸睛點,以穿越時空、次元交匯為時間軸,將河南歷史文化中最耀眼的元素與精彩的歌舞、戲曲、武術等藝術表演結合起來,用“傳統文化+現代科技”的手法,為新媒體時代的觀眾呈上一場別具心裁的文化盛宴。
新冠疫情以來,線下文化消費和旅游產業受到影響,而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線上文旅消費體驗模式則不斷崛起。疫情防控期間,網絡直播、短視頻、云看展、云旅游等文化和旅游線上服務表現亮眼。數字文旅帶給游客更多層次的體驗,使游客從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同時,近年來博物館實現了陳列展覽、精品館藏、相關知識圖譜等內容的數字化,打破了博物館展覽時空與實物限制。通過數字技術掃描,將文物轉變為數字資產,由此衍生出NFT等文化消費新場景、新業態。
數字內容產業推動上游硬件行業迭代升級
十年間,中國數字內容產業通過持續提供高品質的用戶內容消費需求,反向拉動實體設備制造業的迭代升級。產業史研究證明,需求比研發更能決定產業革命演化的方向。從傳統PC、主機以及手機行業來看,上游硬件廠商的突破性發展,往往有游戲玩家和影視消費者在后面推動。影視、游戲等領域中高品質內容的不斷迭代創新,不僅激勵上游硬件廠商不斷研發更加強大的硬件設備以滿足用戶的體驗需求,而且極大地刺激了用戶更新硬件設備的需求,進而提升了智能設備的出貨量。
以游戲《原神》為例,目前手機測評媒體都會以《原神》的實際運行表現來測評新品手機的性能。數字內容產業內容生態的創新也在持續拉動VR等新型內容傳播硬件設備的研發和應用。目前作為全球頭部游戲發行平臺的Steam憑借海量的游戲內容應用占據著VR游戲主導地位,各大硬件廠商紛紛開發驅動使自身VR設備支持Steam VR。VR產業中的高清視頻、全景視頻、互動游戲等消費級內容市場當下高速擴容,2021年,XR元宇宙產業在中國數字內容產業規模占比達2%,較2020年提高1倍,因而VR+AR頭顯設備有望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數字內容產業強化與科技創新的雙向互動
十年間,中國數字內容產業自身的進步發展與各領域的科技創新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促進的雙向互動關系。人工智能、數字孿生、游戲引擎等新興技術在數字內容產業中大規模應用,使得網絡版權內容成為新技術的“實驗場”,而數字內容產業海量的用戶需求和旺盛的產業實踐又反向對科技創新形成助推效應。這種雙向互動在各領域的“數實融合”中正加快進行。
如在制造業領域,2020年Unity與海爾共同打造數字孿生工廠,海爾基于Unity技術,沉淀了一套新的柔性產線結合數字孿生方案的制造模式:底層工業互聯網為數據傳輸和收集提供基礎設施,Unity對信息進行整合與3D化實時呈現,實現友好的展示和人機交互界面,并傳遞到技術人員可用的終端設備,綜合實現數字孿生從設計、實施到運營全生命周期的最大化利用。
在建筑構造領域,通過數字內容技術的運用和助力,北京冬奧籌備對鳥巢進行數字場景建模,研發大型表演智能創編排演一體化服務平臺及演出裝備協同仿真控制系統“虛擬鳥巢”,冬奧會前期彩排多在虛擬世界完成,大幅度降低了現實排練帶來的人力、物力成本。
在醫學治療領域,虛擬手術系統能夠為醫生提供一個虛擬的3D環境及可交互操作平臺。在自動駕駛領域,數字內容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利用游戲行業的引擎技術和真實場景數據搭建起用于自動駕駛研發測試的虛擬仿真測試平臺。
數字內容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十年間,中國數字內容產業不斷進行產品服務和業態模式的創新,通過多種形式積極推進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工作。
一是讓簡單好用的互聯網產品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農具和推動共同富裕的新設施。移動互聯網的低門檻和普惠性,使大多數用戶可以快速掌握制作和上傳內容的方式,通過短視頻、直播的形式,海量的用戶開始為特色農產品帶貨,打通網上銷路。通過“云旅游”“電商團購”等方式吸引游客打卡民宿、農家樂,提升農民收入。
二是讓高質量文化內容普惠傳播,形成一定意義上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前眾多優秀的知識傳播者都在通過直播方式扶助鄉村教育,推進知識普惠,給邊遠地區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文化資源,為欠發達地區創造與發達地區同等的創新條件。
三是將文化產品的內容場景與欠發達地區文旅資源有機結合,提高當地文旅資源的知名度和關注度。如騰訊光子工作室將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特色建筑、服裝、景色等社會、自然文化元素植入游戲場景之中,助力特色文化傳播,提高當地旅游關注度。
數字內容產業靈活吸納人才穩定社會就業
十年間,中國數字內容產業持續推動大眾創業模式的發展,以網絡文學、短視頻、網絡直播等為代表的自媒體創作、分享平臺不斷涌現。普通大眾都可以成為優質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以微信UGC內容生態為例,在“分享經濟”模式下,2021年公眾號創作、私域運營等其他領域帶動2438個就業收入機會,視頻號在視頻拍攝、直播帶貨等方面帶動了1341萬個就業收入機會。
新冠疫情加劇了全社會的就業負擔,數字內容產業憑借無接觸、在線化的工作屬性,在疫情期間整體平穩發展,同時還吸納了其他行業的靈活勞動力,成為穩就業的“蓄水池”。
據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發布的《數字文化產業就業報告(2020)》顯示,2020年疫情期間,網絡游戲(含電競)、網絡直播、網絡文學三個細分業態涉及全職和兼職就業總人數約3000萬人,其中全職就業人數約1145萬人。據此推算,數字內容產業總體就業人數已經超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789萬傳統文化產業就業人數。
數字內容產業強化未成年人保護舉措構建清朗環境
十年間,中國數字內容產業持續強化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回應社會對于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網絡的關切。近年來,國家在未成年人保護領域持續完善相關立法:2019年10月,《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施行;202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增加了網絡保護專章。
中國數字內容產業在尊重“數字原住民”的客觀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一是嚴格落實各項保護舉措防止未成年人遭受網絡負面影響,如網絡游戲行業積極落實時長控制和游戲實名等要求,將未成年人保護網覆蓋事前、事中、事后等游戲行為全環節。網絡直播和短視頻行業加強防沉迷和消費限制措施,升級青少年模式,嚴禁主播誘導未成年人消費。
二是通過產品和模式創新強化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培育,積極創作提供更多健康有益的內容。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顯著成效。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用戶的網絡游戲使用時長和付費明顯降低,互聯網產品在青少年模式下的優質內容日益豐富。
來源:《新閱讀》
轉載自@ 書香中國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高朋大道三號東方希望大廈B座321
電話:028-85113615 65217671;18081083190(24H)
郵箱:cdrfd@cdrf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