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圖情軒
據相關數據顯示,各國每年閱讀量的統計數據,一次次沖擊著國人的眼球,低閱讀量已經成為人們詬病的話題。
一、閱讀“去哪兒”了
杜甫曾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名句,宋代曾有詩句“書中自有黃金屋”,顧炎武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都反映了古人愛讀書、樂讀書的風氣。中華大地上也掀起過讀書熱潮,那時候讀書看報蔚然成風,形成了良好的讀書氛圍。但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的紙質圖書閱讀量卻降到了一個如此低的水平,如同當頭棒喝,雖無情、卻清醒地揭示了一個事實:許多人已經漸漸遠離了閱讀,尤其是越來越缺乏深度閱讀。
君不見,如今許多人似乎總是匆匆忙忙,忙著趕路,忙著聚會,忙著工作,卻不見幾人在靜靜讀書。而在公交車上、地鐵上、火車上、馬路上,更常見的是低頭一族,拿著手機、PAD等,刷著微信,玩著手游,看著視頻,甚至有人開車等信號燈時也不忘低頭看一眼。如此,不由得讓我們慨嘆這個社會的匆忙與浮躁。那么,我們再審視一下自己呢,還有幾人能做到靜下心去讀一本書?去沉淀自己的心靈?在靜謐中感受閱讀所激發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二、閱讀被它們“堵”住了
現狀如此,不能不讓人警醒,為什么中國人現今閱讀量如此之低?筆者分析應該有如下幾方面的因素。
第一,許多人沒有養成讀書的好習慣。一個好的讀書習慣的養成,是需要長時間的堅持的,需要從小就培養,但是在目前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很難讓孩子從小就拿出很多的時間來讀書。而大學生經常讀的書是考研、考級的書,目的性很強,而對于一些大眾類的圖書則很少涉及。但讀書沒有養成好的習慣,帶來的卻是有書讀不進、有味不會品啊。
第二,讀書時間少。沒有時間被許多人用來當不讀書的借口?,F在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為了生活和工作忙忙碌碌,心情浮躁,擠不出多少時間來讀書,有些人就算有時間,也靜不下心來讀書,而是把時間都用在聚會、逛街甚至玩手機、打游戲上了。而其實讀書不需要你有多么整的時間,哪怕只有片刻閑暇,只要你能拿起書,用心讀,讀進去,你就會品味到書中蘊含的一些道理,明白書中講的真諦。
第三,圖書價格偏高。圖書價格偏高是許多人不買書的一個理由,另一個是人們能從網上看到許多免費的圖書,則選擇紙質圖書的就少了。人們獲得知識、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的多樣化,確實對傳統圖書閱讀帶來了時間分流和功能分流。
第四,沒有形成很好的圖書館讀借書機制。圖書館建設的少,更有一些大學圖書館專業圖書多,且不對外借閱,加之圖書館還、借書麻煩,造成了圖書館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圖書館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陣地,但是現在還沒有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許多人因為缺乏借書的地方,于是又少了一個讀書的理由。
第五,廣大農民工沒有很好的機會或者說場合去讀書。雖說農村建設了很多農家書屋,但是很多農民工因為外出務工,并沒有享受到這個便利政策,而他們在城市又沒有很好的保障機制,能夠讓他們讀到書。
第六,傳統圖書發行體制弊端和市場分割、壟斷,嚴重制約了圖書業的發展,使得優秀圖書不能很好地占領市場,也影響到讀者閱讀水平的提高。
三、從全民閱讀到全民“悅”讀
可喜的是,國家已經注意到了國民低閱讀量這個現象。在兩方面會有促進作用:對于社會、政府、國家來說,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方面增加投入,適應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需求構建專業化、大眾化的網上閱讀平臺等,是“全民閱讀”能夠得以實現的基礎;對于更多的個體來說,雖然讀不讀書是自己的事,但從內心來講,恐怕誰也不愿做一個“不讀書”的人?!叭耖喿x”受關注,真正的意義恐怕也在于此。
隨著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戰略的提出,公眾閱讀量也在逐年增加,這都是可喜的成果。少兒閱讀是國民閱讀的基礎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書香伴成長的家庭親子閱讀推廣活動受到了廣泛歡迎;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向進城務工人員全年免費推送優質電子圖書和期刊;進行對公共圖書館的管理升級,改善機制,重視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等。
四、出版四部曲,推進全民閱讀
而作為出版社應該怎么做?可以說,推進全民閱讀活動,出版社責無旁貸。出版社既是“全民閱讀”的受益者,又是責任主體、參與主體,肩負著傳承文化的重任。如何提供更多滿足不同讀者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出版物,成為推動全民閱讀、實現書香中國的有功之臣,是每家出版社都要積極思索和解決的課題。
首先,出版社應該本著精益求精的精神,多策劃出版一些精品書,多出常銷書、暢銷書。如果出版社的產品在市場上沒人購買、沒有讀者,就無法實現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當然也就無法回籠資金,那出版社還能怎么生存?反之,出版社如果乘勢而上、積極作為,擴大自己產品的讀者群,也就增加了潛在的市場銷售份額,擴大了市場占有率,也必然會促進出版社的大發展。
其次,出版社要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發展和大眾閱讀的需要做好出版工作。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讓孩子從小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是重中之重。要多了解孩子的閱讀狀態、閱讀需求、閱讀誤區等,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出版社應該在此基礎上,多出一些充滿正能量的精品少兒圖書,甚至引進國外優質圖書,使之對孩子有良好的引導,讓孩子從書中汲取精神營養,健康成長。也可以有目的地多出一些面向農民工的、面向老年朋友的圖書。只要出版社精心策劃出版,相信出版社能夠在保證兩個效益的前提下,為“全民閱讀”大業添磚加瓦。
再次,社會既需要專業的學術書,也需要普及性的大眾圖書。出版社既要出版一些營養豐富然而相對精深的學術著作,也要出版通俗易懂的接地氣的大眾作品。相信出版社只要能找準讀者定位,精準策劃,肯定能使出版社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最后,要學會適應全媒體時代,創造性地開展出版和閱讀活動。數字化、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出版的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支撐,許多出版社都建立了自己的數字化網絡平臺,從而能夠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五、發展數字出版,保持讀紙質書習慣
書籍是我們終身學習的工具,在怡情之時,也能讓我們增長聰明才智。閱讀是思想的碰撞和升華,是一個人獲取知識、修身養性的最佳途徑,閱讀的意義就在于提高自己,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用制度來保障對全民閱讀的服務,讓我們看到了國家推行全民閱讀、構建書香社會的決心和信心,相信在全民閱讀政策的呵護和激勵下,必將形成一種全社會愛讀書的文化氛圍。
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下,既作為出版人又作為讀者的我們,肩負著雙重任務,我們既要發展數字出版,也要保持愛讀紙質書的好習慣。數字出版滿足了許多人的及時要求,也是一種未來出版的趨勢,出版社應該把它作為未來工作的重心,大力發展數字出版,讓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齊頭并進,使出版事業欣欣向榮。
手機閱讀、網絡閱讀等數字化的閱讀比紙質閱讀內容更加豐富,這是技術發展的必然,數字化閱讀正越來越展示著它的生命力,但筆者還是不得不倡議讀者要加強對紙質書的閱讀。手捧書一卷,淡淡墨香情,紙質書帶來的是愉悅的享受,寧靜的思考,讓你學到的是更系統的知識,更能讓你感受到出版人和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但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進行的“屏幕閱讀”,卻多是在機場、車站、公交車上打發無聊時間的淺閱讀,臨時會給你帶來一些碎片式的知識,但是不深入、不系統,久之,還容易讓人浮躁,反而不利于學習知識。且紙質書相比于電子書更能保護眼睛。尤其是青少年,進行“屏幕閱讀”多了,對眼睛非常不利,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現在的孩子近視率比十年前已經大幅提高,保護眼睛已是迫在眉睫。所以,建議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要多閱讀紙質圖書,不要再做“低頭一族”。
多讀書,去享受心靈的寧靜,汲取知識的力量,感受世界的多彩吧!相信在全民閱讀的氛圍中,越來越多的人會拿起書,做一個“悅”讀人!
本文摘自今傳媒
轉載自@圖情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