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圖情軒
南昌大學(圖片選自網絡與本文內容無關)
在國家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背景下,全民閱讀工程迎來更大的推進契機,需要思考更多的問題。全民閱讀工程成績矚目,活動有聲有色,社會影響日益加深,實踐和理論研究取得長足進展。與此同時,它一直面臨著開創新局的反思與探索。
一、“頂層設計”凸顯全民閱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地位
一個突出的趨勢,就是站在國家戰略層面,將開展全民閱讀列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國際統計表明,一國一地人均GDP達3000美元,進入物質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并重時期;超過5000美元時,進入文化消費、需求旺盛期。
閱讀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權利,也是最為普遍、最為持久的文化需求。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是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國家已經在戰略、立法、機構設置等方面初步實現“頂層設計”,助推全民閱讀工程深度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二、全民閱讀立法,明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戰略中的政府責任
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戰略任務,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當代政府轉型的方向。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均等化、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制度設計,也是服務型政府的責任。全民閱讀立法,正是從法律保障層面以規范化形式落實民眾文化權利的措施之一。
作為一種“促進型立法”,《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等的重點,在于將提高公民閱讀率等納入政府考核指標體系中,通過法律法規為全民閱讀提供組織保障、專項經費支持等,真正實現民眾的閱讀權利。其所規范和約束的,正是政府及相關機構的責任和義務,而不是如民眾所憂慮的對個體性閱讀行為有所限制或強制。全民閱讀立法,明晰了政府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責任,把公共文化服務的強制性落實為具體的制度,其硬約束必將推動全民閱讀工作大幅升級。
三、提高全民閱讀工程社會化程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主體,當下存在著“主要是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推動”與“需要政府和市場機制下的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兩種觀點,都強調了政府的主導作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堅持政府主導,根據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來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公平化;要堅持社會參與,通過市場機制,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
政府主導全民閱讀有利于整合優勢資源,在組建領導機構、建設公共設施、打造活動品牌、出臺法規政策、引導方向等方面形成協調機制,獲得長效保障。但在市場成為資源配置重要方式的時代,全民閱讀工作主要由政府承擔職責,資金來源依靠公共財政,工作推進依靠行政部門,這使得全民閱讀事業發展程度受限于政府對全民閱讀的重視程度。社會力量的缺乏,導致公共閱讀服務社會化參與主體和市場化競爭主體缺失,致使公共閱讀產品和服務供應主體單一問題日益凸顯。
在市場經濟與公民社會發育日益成熟的今天,獨立書店、讀書會、閱讀推廣志愿者、民間基金會等社會力量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成為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捐助等形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逐步增加為全民閱讀服務的資源總量,提高服務效能。
在政府引導的框架下,激活民間力量,引入競爭機制,推行公共閱讀產品與服務的委托生產、整體外包、政府采購、專項補貼等,吸納民間資金投入到公益閱讀基金等公共閱讀服務領域,構建政府、市場與社會多元參與、良性互動、形式多樣的出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成為全民閱讀工作的新常態。唯其如此,才能為公眾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
四、理性順應現代閱讀潮流,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
當下林林總總的研究全民閱讀的文章,總體上表現出濃厚的人文批判色彩。最為流行的思考路徑,是試圖探討新興的數字閱讀與傳統紙質閱讀、國民閱讀率乃至當代人文精神之間隱秘、復雜的因果關聯。
因為研究者往往是人文學科背景,經常先入為主,批判數字閱讀將人類此前建立在漫長印刷文化史基礎上典雅、沉靜的傳統閱讀方式,惡化成了淺閱讀、短閱讀、碎片化閱讀、功利式閱讀、快餐式閱讀、微閱讀、閃閱讀等迷亂蕪雜的不堪局面,導致信息焦慮超載、工具迷戀(種種“控”與癮)、消費主義、文化媚俗、單向度異化、數字鴻溝、技術依賴等種種現代病癥,最終將人類帶入精神退化、人格矮化、思想蒼白的迷途,甚至籠統稱之為閱讀危機。這實際上混淆了指向個體的閱讀與指向所有國民的全民閱讀。
在“互聯網+”時代,閱讀媒介的數字化,已經成為國民的基本生活與生存方式。深入地推進全民閱讀,需要我們理性地認識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人文閱讀與科技閱讀的關系,走融媒體發展之路。電子書刊應強化現有優勢,以便公眾更好地利用碎片化閱讀進行興趣導向的深層閱讀;傳統書刊應借助移動化、數字化、社交化傳播創新傳播方式,適應網絡時代的閱讀特征,以深閱讀的獨特價值感引領、深化全民閱讀。只有深入探索閱讀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更便捷、人性化的數字化閱讀服務,全面推進多媒體、多平臺融合,才能真正推進全民閱讀。
五、建構全民閱讀評估標準體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評價工作機制
對于熱鬧的全民閱讀,近年的理論研究,主要著眼分析全民閱讀的意義、困境及趨勢,總結各推廣陣地(圖書館、高校、書店等)活動的模式和經驗,探討推動全民閱讀的對策、創新方式和品牌建設等,介紹分閱讀群體(如學生、市民等,以及留守兒童、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的閱讀推廣、國外全民閱讀經驗,分析全民閱讀與圖書館、出版業關系等,論題高度集中與重復。而在熱鬧的全民閱讀活動背后,構建全民閱讀效果評估標準體系,促進全民閱讀事業的系統化、規范化與標準化,無論實踐或理論研究領域,都多有忽視。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走集約化、內涵式發展之路;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要保障文化民生的有效推動、公共文化消費的廣泛實現,建立客觀科學的評價體系至關重要。在加速建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時代背景下,建立全民閱讀評估標準體系刻不容緩。
近年,學術界不斷嘗試探討建構全民閱讀評價標準的方式。如從組織維、資源維、用戶維等多維視角建立全民閱讀評估框架,以國家、地方、行業部門和基層單位四類管理者為評估主體,評估內容涵蓋閱讀資源的生產、傳遞與利用三方面,將全民閱讀納入文化建設工作、績效考評。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為全民閱讀建立客觀、科學的效果評估標準,積極引入市場運作機制和企業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產品供給、投入保障、運行管理和績效評估機制,加強標準實施監測、監督檢查、動態調整、持續改進和完善工作,提高出版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能力,這是全民閱讀工作必須直面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摘自出版廣角
轉載自@圖情軒